水龙吟苏轼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原文及翻译赏析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原文及翻译赏析
九日寄秦觏原文: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九日寄秦觏赏析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著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著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而往事却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诗词作品:九日寄秦觏诗词作者:【宋代】陈师道诗词归类:【重阳节】、【写景】、【抒情】、【勉励】、【友人】
相关文章
- 柳永的词 柳永简介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柳永生平
- 雨霖铃·寒蝉凄切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妓院的祖师爷
- 水龙吟苏轼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原文及翻译赏析
- 定风波 苏轼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诗句译文赏析
- 雨霖铃·寒蝉凄切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简介
- 水龙吟苏轼 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原文及翻译赏析
- 如梦令李清照词 陈师道《罗敷媚(和何大夫酴醾菊·二之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 摸鱼儿辛弃疾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赏析
-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古诗翻译 陈师道《罗敷媚(二之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原文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