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风对家族来说有什么作用 「家風」袁了凡的家風教育及其時代價值

火烧 2021-07-02 22:50:09 1047
「家風」袁了凡的家風教育及其時代價值 袁黃(1533—1606),初名錶,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明代重要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

「家風」袁了凡的家風教育及其時代價值  

袁黃(1533—1606),初名錶,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明代重要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傳甚廣。

家风对家族来说有什么作用 「家風」袁了凡的家風教育及其時代價值

浙江嘉善地處江南腹地,人們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在觀念、態度、行爲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孕育形成了具有地域人文傳統觀念的人文精神。以《了凡四訓》蜚聲海內外的袁了凡及其思想,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袁了凡的家風教育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包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繼承、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美德,與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給更多的人以啓示。

《了凡四訓》及其家風教育

家風是一個家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較爲穩定的生活作風、生活習慣和道德風貌,這種處世教育、人生態度對子孫的傳承載體就是家訓。《了凡四訓》是一部極具社會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訓,傳播廣泛,影響異常深遠。

袁了凡自幼接受良好的家風教育,在嚴格的家規家教中成長。其曾祖父袁顥立下《袁氏家訓》,提出“救世助人”“積善行善”“謙虛修德”等訓誡。袁了凡的父親袁仁具有很高的儒學造詣,與王陽明及其高足王畿的關係均非同一般。袁仁與王陽明休慼相關,時有題詠;與王畿情誼更深,學術上多有交流,王畿聲稱知袁仁最深。袁仁博學而善於教育,對袁了凡早年的影響極大。袁了凡的母親李氏是一位平凡而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僅對袁了凡父親前妻的孩子視如己出,而且以自己的榜樣示範,給他們以勤儉持家、體恤貧窮、寬以待人、以德報怨等美德的薰陶。

根據父親袁仁、母親李氏平時對他們的訓示,袁了凡兄弟5人回憶、整理成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訓《庭幃雜錄》。袁仁夫婦教育子女指導做人重言傳更重身教,循循善誘、教勉結合,談修身學問親切樸實。在我國幾千年的家教史上,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等這樣一些經典的賢母訓子故事,但多是零星事蹟的記載。《庭幃雜錄》是第一部較爲全面系統地記錄母親一方以身立教的家訓,感人至深。

袁家的家庭教育,其父母或言教或身教,或延續家族傳統或吸取新觀念,爲袁了凡思想的形成種下了最初的因子。袁了凡雖然老來得子,但寵而不溺,教子有方,專門寫下誡子文,這就是後來廣泛流傳的著名家訓《了凡四訓》。全書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4篇。

天津市寶坻區袁了凡研究會會長倪守強在宣講了凡家風

《訓兒俗說》是袁了凡通過對儒家思想的通俗性闡釋,教育其兒子爲人處世之道,對兒子進行道德規範教育的一部家訓。全書包括《立志》《敦倫》《事師》《處衆》《修業》《崇禮》《報本》《治家》等8篇,系統闡述了做人、治家、爲官應遵循的規範,具體備至。袁了凡告誡其子:“立志求爲大人。大人之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指出“治家之事,道德爲先。道德無端,起於日用”。袁了凡訓誡其子,其爲官准則爲:要一片心腸都在百姓身上,“視他如骨肉則親,敬他如父母則親”。

袁了凡家風教育的時代價值

袁了凡的言行經歷,對於推動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變遷,推動“善文化”的誕生與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他提倡愛國愛家、自立自強,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自強不息之美德,與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的要求相通相承。在《了凡四訓》裏,袁了凡告誡其子,一個人處世要務是“立命”。要胸懷大志、心繫國家、自律自省、修身修德;通過個人堅持不懈的實踐與努力,自強不息、改變命運,而不要被命運束縛手腳。袁了凡提倡用記功過格的方法來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爲,不斷改過行善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沈鈞儒從16歲時開始力行袁了凡的功過格。每晚入睡前,他自省一天的言行,檢討身心,改過從善,後來成爲新中國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民盟中央主席。

他提倡修身積德、爲民造福,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愛民親民之美德,與新時期幹部作風建設的要求相通相承。在《訓兒俗說》中,袁了凡告誡其子:“官無崇卑,皆民望也。一念愛民,便可佈德。”“明德不是一人之私,乃與萬民同得者,故又在親民。以萬物爲一體則親,以中國爲一家則親,百姓走到吾面前,視他與自家兒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此是親民真景象。”在《重修嘉善儒學記》裏,袁了凡強調:“以天下爲一家,以萬物爲一體,視百姓真如吾子而誠心保之,斯謂民之父母。”

袁了凡對兒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其子天啓,後改名儼,字若思,號素水,少承家學,博覽羣書。天啓五年中(1625)進士,任廣東高要縣令。天啓七年(1627),高要縣夏水加秋澇,城中水深三尺。袁儼奔走救災,“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細看貧戶,目不暇接,勞瘁嘔血,猶親民事,遂至不起。”袁儼愛民如子,鞠躬盡瘁,勞累過度而累死任上。袁儼夫妻墓址在嘉善縣下甸廟沙塔浜。

他提倡明禮知恥、行善濟人,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崇德向善之美德,與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的內容要求相通相承。善書,即勸善書,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袁了凡開善書具名之先河,他以自己的真實經歷“現身說法”,成爲中國第一部真實人物具名的善書。明朝末年,江南社會變動劇烈,道德體系紊亂。作爲社會精英的士紳階層,爲了教化民衆,將勸善懲惡的諸多事例刊刻成“善書”。通過宣講、小說、說唱而流行於民間,宣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將“民衆的道德”具體化,以提高民衆道德水平,維持地方社會秩序。

《了凡四訓》全書的重點是勸善,“積善之方”佔了全書一半的篇幅。袁了凡闡明瞭善的含義、明辨善惡的標準、行善的道理和方法。該篇通過列舉10個行善事得福報的事例,論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袁了凡認爲只有對善行進行精研明辨,才能做到真正的行善積德,否則徒勞無益。袁了凡通過10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10個最基本的行善方法。

他提倡鄉賢示範、鄉風教育,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見賢思齊之美德,與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的文化建設和倡導鄉風文明的要求相通相承。袁了凡重視鄉賢教育,《了凡四訓》也是一部以鄉賢來進行示範教育的“活教材”。在《了凡四訓》裏,袁了凡不僅用“我嘉善同袍”這樣親切的口吻,而且所提到人物大多是浙江本省的先賢名人,以及嘉興、嘉善本地的鄉賢,甚至以其兒子熟悉的親人、親戚作爲例子。

四百餘年來,《了凡四訓》長盛不衰,名播海內外,爲袁了凡贏得世界性的聲譽。今天,過於追求物質的社會弊病也盡顯無遺:物慾橫流,精神空虛,道德滑坡,自私貪婪,貪腐多發……袁了凡的家風教育理念,能幫助我們通達生命的究竟,透悟人生的真諦,更加理性、淡定、睿智地面對紛繁的社會與多樣的人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因此,今天我們詮釋袁了凡家風教育及其時代價值,對於傳遞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地域文化品牌相結合,進一步構建我們的精神家園,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