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 國寶級文物輪番露臉 珠海私人博物館內有乾坤
國寶級文物輪番露臉 珠海私人博物館內有乾坤
唐代青銅鎏金馬拉車

薄如紙的雍正時期的瓷碗
乾隆年間的鏤空花雕瓶
郭漢東的心願今天終於了了,他數十年珍藏的文物拂去灰塵,在他位於珠海的私人博物館驚艷亮相。不為世人所知的是,為了這一樁心願,郭漢東賣掉了家鄉房產,歷時十餘年才建起了這座博物館的。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丹
每一尊像均有鑒定證書
踏上漢東博物館的漢白玉石階經,吱呀呀推開那扇厚重的紅色大門,燈光亮了,記者呆了:1250平方米的二樓展廳一尊尊佛像寶相莊嚴地「列陣」,他們或支頤垂目,或頷首微笑。占據正中約14尊鎏金銅坐像均有1米多高,其中幾尊造像蓮花座背後有「大明永樂年施」字樣。郭漢東說,這些造像出自唐代、明代和遼。每一尊像均伴有鑒定證書。
靠牆的玻璃框中一組彩色的木雕佛像特別搶眼,他們色彩艷麗、豐腴圓潤、神態各異,衣袂飄飄,頗有吳帶之風,令人不敢相信是數百年前的文物。郭漢東告訴記者,這套木雕像出自宋人之手。
在三樓展廳,你可以「看」到什麼是「駟馬難追」。那是四匹金色的馬,拉著一輛帶華蓋的車子,一男子駕車,兩名武士分立兩側。「馬拉車」也是青銅鎏金,2011年經雲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的設備檢測,「馬拉車」的「生產日期」為唐代晚期。
漢代編磬壓軸登場
在這一層,郭漢東亮出了他的戰國編磬。而記者希望看到的是他的鎮館之寶——漢代編磬,23塊磬片周邊篆刻著銘文。十幾年前,經文物鑒定專家史樹青老先生和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劉東瑞、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李學勤、中國音樂考古學家王子初共同鑒定,這套編磬是西漢漢文、漢武、漢宣、漢昭四代皇帝宗廟中用的,這是大陸第一次發現皇帝和中央朝廷的編磬,第一次發現帶有銘文的編磬,122個字的銘文記載了這套編磬何時用,如何用,音律高低,音節大小和敲打部位。這套編磬被專家們稱為「可以轟動世界的好東西」。王子初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漢編磬很難得,因為社會形態改變,沒有了西周戰國時的那種禮儀,編磬就用得少了。因此,國內出土的漢代編磬極少。郭漢東說,為了與另一套戰國編鐘配合,所以選擇先展出戰國編磬,將來會再展出漢代編磬。
頂層展廳展出郭漢東收藏的200多件瓷器精品,多為清代粉彩、琺瑯彩和明代青花。粉彩是康熙年間的重大發明,在雍正時達到了登峰造極。展廳裡一只雍正年間的蘋果綠地琺瑯彩花鳥紋碗告訴人們什麼叫做「薄如紙」,在燈光下泛著玉一般的光澤,仿佛吹彈得破。工筆花鳥細致入微,栩栩如生。
黃色的瓷盤,青白色的玉蘭,紫紅色的桃花,一對艷麗的雀鳥,色彩搭配甚是雅致,這是乾隆年制的琺瑯彩。展廳裡雍正時期的粉彩和琺瑯彩花瓶有好幾只,它們的共同點是胎瓷又薄又白。郭漢東說,雍正白瓷被稱為「玻璃白」,製作工藝極高。到乾隆時已燒不出這樣的釉色了。這種藍色的配料已經失傳了。
博物館1.5萬平方米
郭漢東收藏中的珍品禦供兔毫鼠須盞、宋代汝窯瓷非常低調地展示在一角。不過,這些只是他收藏的瓷器中一小部分。郭漢東曾在珠海展出過他收藏的1000多件青瓷,從漢、五代到唐、宋,那些青瓷像一片水洗過的天空,純淨得令人神往。
郭漢東有1萬多件藏品,而在他的私人博物館中首批亮相的只是其中的600多件。郭漢東說,他會每半年更換一次展品,讓他的「寶貝」輪番露臉。
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寓榕說:「我以前認為珠海是文化沙漠,郭漢東的收藏讓我徹底改變了看法。他的博物館若能落成,會給珠海帶來豐富的文化遺產。」
郭漢東最大的心願就是建一個私人博物館,把他的收藏、他的國寶級文物展示出來,成為珠海文化的一部分。1998年,郭漢東1.5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就動工了。可在投入了1000多萬元後,這個博物館只立起了骨架,還差千多萬元無法完成裝修。於是,珠海仙峰山下一片青鬱樹林中那一幢白色的私人博物館被雜草淹沒了十多年,去年始在政府的支持下,郭漢東賣掉了家鄉的房產,多方籌措資金,漢東博物館的主館終於可在12月29日開門迎客。編輯:健龍
本文來源: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