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司马邓艾钟会 鄧艾兵臨城下,蜀國三個選項,哪個才能救亡

火烧 2021-05-25 23:51:55 1050
鄧艾兵臨城下,蜀國三個選項,哪個才能救亡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成都軍民幾十年未見戰火,亂成一團。蜀國後主劉禪六神無主,最終選擇投降。當時蜀國朝廷上下提出了自救的三個選項,哪三個選項?

鄧艾兵臨城下,蜀國三個選項,哪個才能救亡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成都軍民幾十年未見戰火,亂成一團。蜀國後主劉禪六神無主,最終選擇投降。當時蜀國朝廷上下提出了自救的三個選項,哪三個選項?

其一、固守待援。這個選項的提出者是劉禪的第五子北地王劉諶,但因後主不聽而作罷,劉諶憤而自殺。

其二、逃往南中。朝中一部分大臣持有此意。

其三、投奔吳國,尋求吳國幫助。朝中也有一部分大臣有此意。

劉禪本人傾向於哪種?劉禪雖然當了四十年的皇帝,但是從來沒有遇到兵臨城下的情況,他自己沒了主意,一直在看哪種意見最為堅定,站隊的人最多,他就選哪個。這個時候一個人站出來了,他把三種自救的企圖一概否定,提出了投降的堅定立場。這個人就是譙周。

譙周認為逃往南中,南中部族素來迫於兵威,臣服於蜀國,這個時候蜀國自己出問題了,南中部族必然會起反叛的心思,如果去南中,不但不能自救,反而可能被害。投奔吳國,在譙周看來更不靠譜,因魏國實力遠勝於吳國,只有魏國滅吳,沒有吳國滅魏的道理,如果投降吳國,到時吳國又投降魏國,對蜀國而言是兩次投降,還不如直接投降魏國更好。魏國看到蜀國投降,肯定非常高興,會優待蜀國君臣。

司马邓艾钟会 鄧艾兵臨城下,蜀國三個選項,哪個才能救亡

蜀國君臣聽了譙周的一番理論後,都無言以對,劉禪看到群臣高度統一,就決定投降。可能很多人會奇怪,蜀國仍有較大實力,如果堅守還是有機會維持較長時間,甚至反敗為勝,為什麽沒有人主戰?這就是安逸的心理在作怪,鄧艾兵臨城下把蜀國軍民的鬥志都打垮了,群臣之所以扭扭捏捏不提投降,無非是不想領這個頭而已,其實大家想的事情都是投降。既然大家都想投降,劉禪心裡比誰都清楚,堅守也沒有用,只會死得更慘。

那麽回到話題:大臣們提的三種自救的辦法,哪一種更具操作性?我認為逃往南中是最佳方案。

在蜀國建國前後,南中的部族時常叛亂,給蜀國造成了不少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一般被蜀國視為“纖芥之疾”,而非心腹大患。諸葛亮主政時期,花了大力氣在南中,還專門設立了庲降都督,派出蜀國最為優秀的將領鎮守南中。蜀國在南中既有政治基礎,也有經濟和民眾基礎。如果劉禪逃往南中,軍事上有庲降都督,可以依靠。魏軍主力還在於薑維軍隊糾纏,只要劉禪不投降,這種糾纏就會延續很長時間,甚至出現轉機。鄧艾的軍隊不多。絕對不敢窮追。

當然劉禪逃往南中,風險很大,劉禪最怕的就是在逃亡途中,隊伍就散了,這對於人心渙散的蜀國而言,是大概率事件。劉禪習慣於有人為他做主,當靠山,這個如果是堅強的存在,蜀國無憂,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或者這個人並不強大,蜀國就此完蛋。鄧艾兵臨城下,蜀國沒有人做劉禪堅強的靠山,他只有聽譙周的,因為這個時候,譙周投降的意向是非常堅決的。

插圖來自網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