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漠不关心的意思 麻木不仁
麻木不仁 【成语名字】麻木不仁 gt 【汉语拼音】má mù ù ré gt 【成语解释】 gt 麻痹,没有知觉。语本《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痹论》。后用“麻木不仁”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g
麻木不仁

【成语名字】麻木不仁>【汉语拼音】má mù bù rén>【成语解释】> 麻痹,没有知觉。语本《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痹论》。后用“麻木不仁”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成语典故】>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二.痹论》>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成语注解】> 1、 不仁:古代医家指身体肌肤失去知觉。> 2、 荣卫:胃中的水谷所转化而来的营养物质。> 3、濇:不顺畅。> 4、 不营:气血无法运行。>【成语出处】> 1、明.周顺昌〈与文湛持孝廉书〉:“我祖宗养士二百余年,风流到今,浑是一团庸靡顽钝之气,结成一个麻木不仁病证,可恨也。”> 2、明.薛己《薛氏医案.卷一七.疠疡机要》:“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 3、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报章文辑.以太说》:“疾痛痾痒,一触即知。其机极灵,其传至速。不灵不速时,曰麻木不仁。”> 4、《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成语用法】> 一、> 语义说明: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 使用类别: 用在“冷淡漠视”的表述上。>【麻木不仁造句】 > 1、身为主管,怎能对部属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 2、灾区死伤那么严重,还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3、对这种麻木不仁的人,求也是白求,他不会同情你的。> 4、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对待老病缠身的母亲,简直禽兽不如。> 5、这种不正常的官场习气,会让基层人员麻木不仁,凡事总以少做少错为是。> 二、> 语义说明:比喻对事物反应迟钝。> 使用类别: 用在“反应迟钝”的表述上。>【麻木不仁造句】 > 1、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着急。> 2、政府对群众困难显示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真令人气愤。>【近义词】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漫不经心>【反义词】切肤之痛>【参考词语】麻痹不仁>【汉语拼音】má bì bù rén>【成语解释】即“麻木不仁”。见“麻木不仁”条。> 1、明.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夫皆以我为麻痹不仁之人矣。”>【麻木不仁的】>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并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痹论〉中记载痹症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意思是说:“痹症”,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等的一种疾患。一般分成风寒湿痹和热痹。风痹常导致关节疼痛;湿痹不只关节疼痛,严重的还会麻木失去知觉;热痹会导致关节疼痛灼热红肿。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种失去知觉的病状,后来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