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列子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

火烧 2021-07-26 01:05:56 1081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原文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原文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扩展资料:

《伯牙善鼓琴》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的故事。

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翻译

一、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二、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三、出处

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扩展资料

一、内容总结

伯牙善鼓琴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二、人物简介

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伯牙善鼓琴

列子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字译

百度百科—俞伯牙

百度百科—钟子期

伯牙善鼓琴翻译50字?

伯牙善鼓琴

翻译:俞伯牙喜欢敲鼓弹琴,而且比一般人都演奏得更好些。他敲鼓时,鼓声如地震雷鸣,山风呼啸。弹琴时,琴声似流水潺潺,江河浩荡。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世间有多种版本。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二、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三、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四、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高山流水的四种解释

伯牙善鼓琴赏析

千里马相遇伯乐,是一生的幸运。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一生的幸福。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善奏因为有了子期的善听,才显得更有价值,其人生也才更具幸福的体验。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知音呢? 真正的知音,不在身份、地位是否相当,而在于心灵是否相通。钟子期是伯牙好的知音,因为钟子期是俞伯牙真正的知音。文中有三例可以说明钟子期是好的听者。一是伯牙用琴音表达登高景象时,钟子期听到了“高耸的泰山”。二是伯牙用琴音演奏流水情境时,钟子期听到了“宽广的江河”。三是伯牙将“大雨琴曲”和“山崩的声响”藏于琴音中,钟子期也总能穷尽它的情趣。在三例的基础上,作者还用了两处概括,来阐释钟子期善听。一处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的到。另一处是“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当然,仅有作者叙述的事例和概括的表述,还不能最终说明钟子期善听,最能证明钟子期善听、能走进对方心灵深处的,还是伯牙自己的话。伯牙面对钟子期,放下琴感叹地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让我的声音隐藏在何处才能逃过你的耳朵呢?”当一个人,善听另一个人,达到“犹吾心”的时候,他便真正走进了对方的心灵。 好的知音,要学会欣赏,学会表达自己的真诚赞美。如果钟子期仅仅是善听,并将自己的善听烂在肚子里,那么,钟子期也成不了伯牙好的知音。钟子期在善听的基础上,还做到了善言,善于将自己听到的和自己的欣赏表达出来,以让彼此间“心有戚戚焉”。钟子期在听伯牙“志在高山”的弹奏时,用“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表达赞美。在听伯牙“志在流水”演奏时,用“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表达欣赏。钟子期表达欣赏的句子,在表达上,都很有技巧。首先,从句式上看,钟子期每次都连用了两个感叹句,表达很强烈的真诚的赞美之情。其次,从方法上看,钟子期先用“善哉”来肯定伯牙演奏的好,再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来说明好在什么地方,演奏到达了什么效果。第三,从语言修辞上看,钟子期用了两个比喻句,很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善听的结果,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善听,并善言,善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欣赏,钟子期成为了伯牙的知音。因此,在另一个版本中有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可见,钟子期是怎样一个重要的知音。 鲁迅先生在赠给瞿秋白的一幅对联中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因为有了钟子期,其高山流水的幸福之音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可是,在我们寻求知音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我们更要懂得倾听并学会欣赏他人呢? 从伯牙的角度看,伯牙善鼓琴,这“善”体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伯牙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琴曲中,用琴声表达自己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江河一样奔腾于山川之间的激情,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伯牙的琴声蕴天地之浩远、涵山水之灵韵,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篇文章重点在于表述两个“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但是以上的分析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细细品味,文章还有着深刻的内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一个“志”字,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志趣在高山,即看到高山,领会到了高山的情趣,并用琴音表达了这种情趣。二是指志向像高山,高山是心中志向的物化,形容操琴者志向高远,要不钟子期怎么能从乐曲中感受到“峨峨兮若泰山”呢?伯牙“志在流水”中的“志”亦同。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何要先写“志在高山”,后写“志在流水”呢?先写“志在流水”不行吗?当然不行。因为“志在高山”表现的是操琴者的理想,“志在流水”表现的则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付诸的一往无前、百折不饶的行动。朝着一个目标奔腾不息的江河,不正是这种行为的写照吗?“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个“得”字,是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里获得操琴者的志趣抱负、情感愿望。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按说前面表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已经很充分了,但作者为什么又加了这么一段?我想这其中的道理是这样的: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卒逢暴雨”,猝不及防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挫折。强者面对挫折虽“悲”,但不气馁,虽一时“止于岩下”,但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钟子期从《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中领会到了伯牙内心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这其中的“趣”也正是伯牙这种信心。难怪伯牙感叹:“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这就是所谓的知音。

文言文《伯牙善鼓琴》的内容翻译。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出处:

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伯牙善鼓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为什么你们的复制粘贴同一个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是什么意思

善:擅长,善于。

出处:战国吕不韦的《伯牙绝弦》。

原文节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扩展资料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善鼓琴

原文(30)伯牙善鼓琴(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