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怎么死的 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如果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选择把皇位传给
李世民传位给哪个儿子,如果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选择把皇位传给
如果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选择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位时又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同时又赢得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拥戴,被称为“天可汗”。
这样一位厉害人物,对太子人选当初也是有够头疼的。如果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儿子来当皇帝? 首先来看看太宗都有哪些儿子。 大儿子李承乾,长孙皇后之子,一开始被封为太子,也有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但本人荒淫无度,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腿有毛病,走路能看出来。 二儿子李宽,唐高祖李渊将他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儿子。 三儿子李恪,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是一个有杨氏、李氏、独孤氏血脉的皇子。表面上非常贤德,背地里却也很有手段。 四儿子李泰,长孙皇后的二儿子,唐太宗特别宠爱,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有贤明在外,还掌管着文学馆。是唯一一个唐太宗不舍得外放去封地的皇子。 五儿子李佑,母亲阴氏。喜好游猎,结交奸邪之人,太宗不喜欢。 六儿子李愔,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违法犯忌。 八儿子李贞,好武,长于骑射;好学,兼涉文史,有行政能力。 九儿子李治,长孙皇后的三儿子,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孝顺,但又软弱。 其他儿子资质都不行,如果你是唐太宗,你选谁?为什么李世民要把皇位传给最小的儿子李治呢?
封建时代讲究的是立嫡立长,所谓立谪是指皇后亲生的儿子,李治虽然是第九子,但却是长孙皇后亲生的第三子,而皇后亲生的太子与魏王李泰都被废所以他按理就继续了皇位,在这之前太宗曾经想立李恪为太子,但因为一来他不是嫡出二来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所以遭到反对,还有李治在唐太宗眼中是一个仁孝的儿子。
李世民把皇位传给了谁?
唐高宗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扩展资料: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
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地位。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哪个儿子当的皇帝,叫什么?
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1] ,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628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并无大才的李治?
首先他是嫡长子,其次对守成之人来讲老实保守反而是好事。野心大而能力不足反而会失败。而李世民希望他的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所以他做了一个保守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
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表现也不好,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最为激烈。
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
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传位给谁???
本来唐太宗登基之后,册封嫡长子承乾为皇太子。但后来李世民又宠爱四子李泰,承乾担心自己储位不保,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皇权,但是失败了,于是被废。李世民本来想立李泰,但是九子李治告发说四哥哥威胁他的人身安全。于是李世民又废了李泰,立李治为太子,并传位给他。
李渊为什么不想传位给李世民?
看过关于李世民之类的电视剧都知道,李世民续唐高宗李渊之后,开创了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大唐有这样的局面,李世民个人功不可没,也可以看的出他有多能干,能文能武。
但是历史有时候和电视剧不一样的,众所周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迫使唐高宗(李世民)传位给他,我们也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渊的无奈,既然李世民这么能干!高宗(李渊)为什么不想传位给他呢?让我们往下看。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起义反隋,天下18路群雄起而起义,而李渊也是其中的一路。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被封王后的李世民更是显示他是实力,他麾下谋士将领如云,谋士如:刘文静,长孙无忌等,将领更是无敌,如: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猛将,而他也为了大唐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本人也深得民心,至于为什么不想传位给李世民?其原因有
一: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位,长子立为太子是合情合理,
二:太子李建成被杀之后,李渊心里难免有些怨恨,
三:最重要的一点,说穿了,李渊还是恋权,权力对于一个男人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和贾柳楼的弟兄们打下来的,加上李世民的才能,于情于理,李世民是大家认为最有资格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李世民如此高的人气,让李渊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更不放心,太上皇的滋味不是很爽的,国家大政方针是有皇帝拍板的,一切皇帝说了算,所以在权力面前,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了。
唐太宗为什么传位给李治
因为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所以才传为给李治。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扩展资料: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
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懦弱了,答案应该是后者,有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已经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暧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可见他不胆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大权,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抗衡,但是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夺了权,最后把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而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众地方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显庆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这种虚心求谏的政治作风与太宗如出一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高宗不是窝囊废
你是(10)你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