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真实的杜月笙 这种有百年历史的饼,在杜月笙家乡才有卖,当地人推荐的最好吃

火烧 2023-03-26 09:49:47 1085
这种有百年历史的饼,在杜月笙家乡才有卖,当地人推荐的最好吃 大家好,我是沈小怡。每天,我会为你分享至少一篇烹饪技巧或探店心得,有眼光的你记得关注我,并且每天来看我哟。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滩叱诧
真实的杜月笙 这种有百年历史的饼,在杜月笙家乡才有卖,当地人推荐的最好吃

这种有百年历史的饼,在杜月笙家乡才有卖,当地人推荐的最好吃  

大家好,我是沈小怡。每天,我会为你分享至少一篇烹饪技巧或探店心得,有眼光的你记得关注我,并且每天来看我哟。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滩叱诧风云的杜月笙,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他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 ”上海三大亨”之一。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却又善解人意、附庸风雅。时过境迁,在这位商场大亨离世多年后,他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视。 杜月笙曾经名下有几幢公馆,散落在上海市中心幽静宜居的地段。其实他真正居住过的「 ”杜公馆”只有一处,已被拆。而东湖路的大公馆、新乐路的首席公馆、巨鹿路的慧公馆、绍兴路的老洋房花园饭店,历史上都与杜月笙有关。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地方陆续开放餐饮服务,广受大家的喜爱和追捧。 但其实在上海还有一个地方,和杜月笙有关,就是上海浦东新区(原江苏川沙)的高桥。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弥留前对家人说:「 ”把我的尸骨带回上海,葬在浦东高桥老家。”可见杜月笙的思乡之情,对高桥老家爱得深沉。 杜家花园和杜家祠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高桥、高行两个集镇之间。杜月笙4岁以前父母双亡,住在高桥的外婆家,吃高桥的百家饭长大,他对高桥的感情尤为深厚,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把高桥作为他的出生地。 杜月笙后来到上海滩混迹江湖、出人头地以后,始终念念不忘回报高桥。自己出资为高桥筑路修桥、兴医办学,民国时期的「 ”上海市立高桥中学”和「 ”上海市第七医院”,都是杜月笙为高桥地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高桥虽然也在浦东,但有些偏僻,离我有十几公里的距离。前几天正好看到电视里在介绍高桥,我看着就心动了,立马拉上老公一起那里兜兜转转。 从陆家嘴开车过去,大约40分钟左右。俗话说: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高桥镇,可能算是离我最近的江南水乡古镇了。 东街和西街是古镇最有名的两条街,错落点缀了七八个老宅和纪念馆。相对于别的古镇,高桥还是挺简陋和原生态的,各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场景依然存在。 它不是精心维护的商业化景点,更像是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落寞的街道。即便是节假日,依旧是很清净。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走到哪里都想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 突然想到很早以前,有朋友特地带给我吃的一盒高桥松饼,正方形纸盒,一盒有18个,都是豆沙馅的。 朋友告诉我,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是高桥人如数家珍的四大名点,而高桥松饼又被称作细沙千层饼,油而不腻、甜香爽口、皮酥馅糯、细软可口,是浦东人节庆喜日必备的传统味道,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桥松饼的制作技艺,也早早地入选了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桥松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候叫塌饼。镇上一位姓赵的大户人家,他老婆是做塌饼的高手,为了谋生,她把做的塌饼拿出来兜售寄卖,被邻里乡亲赞为「 ”松饼”。从此,大家开始效仿,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加以改良,鼎盛期高桥镇有18家松饼店。 之后,除了高桥松饼,其他三大名点也逐渐诞生。慢慢地,高桥松饼走进上海市区,还成立了上海市高桥松饼生产小组和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直到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再后来就关门大吉了。 唏嘘的同时,我找了当地人问才知道原因。原来5年前,高桥食品厂因为一直招不到人,只有退休的,没有新进的,最后只能接受倒闭的命运。如今想吃到正宗的高桥松饼,可能真不太容易买到了。 在高桥老街上,有三四家卖松饼的,每家老板都说自己的松饼是最正宗的,都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排队。只要有人排队,路过的人自然以为这里有最好吃的松饼。然后也加入排队大军中,如此循环往复。 哪家松饼最好吃?这个问题当地人最有发言权。 以前我们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则是好的产品自带流量。当地人私藏的高桥松饼小店,隐藏在教堂里一条巷子里。 顺着门口的店招,走进一户人家,里面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里就是简陋的工作间,一位阿姨一位叔叔都在忙着制作松饼。阿姨看有人来了,急忙停下手上的活,来问我想买什么口味的松饼。 这里松饼的口味很多,价格也都不贵。除了豆沙松饼,还有百果松饼、枣泥松饼、葱油松饼、苔条松饼、鲜花松饼、五仁松饼、鲜肉松饼...... 价目表是打印纸贴在墙上,朴实又显得十分地接地气。我先买一个苔条味的松饼,准备现场尝尝味道。阿姨说我运气好,苔条松饼刚刚出炉一会。 塑料袋完全挡不住松饼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拿到手上还是温热的。饼边雪白,饼面奶黄,咬上一口,松酥可口,层次分明,薄如纸片,馅料不结块,底部不僵硬。 阿姨说这个松饼即便放到第二天依旧松酥,而且回家不用放冰箱,吃的时候不用放微波炉热,这样的天气,把松饼放在常温通风处,可以有10来天的保质期。 一旁的叔叔,不怎么说话,一直在埋头制作松饼。阿姨说,这位叔叔可厉害了,他是高桥食品厂的生产部负责人,他传承爸爸的手艺,16岁就顶替他爸爸进了高桥食品厂工作,一做就做到了退休。 叔叔说,高桥松饼的配方不是秘密,但是如何把一枚松饼做到极致可是大有学问的。饼皮是否层次分明,馅料是否结块,底部是否僵硬,是判断一枚松饼是否正宗的三个要素。 最重要的是擀皮的手艺,它是保证酥皮质感的关键步骤。没有多年的手上经验绝对无法胜任,这也是机器永远无法代替的手艺活。 所以,阿姨和叔叔每天都是很早就开工,先做预订的单子,做了多的再零卖给客人。 很多熟客,都会提前电话预订,就怕来了扑了个空。 吃完一个苔条松饼,感觉完全不过瘾。我决定再买一些打包回去,把有的品种都来了一遍。打包盒很复古也很好看,2元5角一个。 我想,松酥微甜的高桥松饼,传递的不仅是甜蜜的味道,更是高桥人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许。 这也是阿姨和叔叔对松饼传统手艺的坚持所在,把最传统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 和阿姨叔叔说再见的时候,他们说:「 ”高桥古镇越来越落寞了,欢迎你常来玩啊......"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酸,一枚松饼连接了我和叔叔阿姨,原来美食才是维系情感的纽带呀。 关于传统小吃,大家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建议,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交流哟!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i沈小怡,么么哒! #吃在中国# #小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