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帝国 帝國的邊疆(1):為了這960萬,他們有多努力!

火烧 2022-02-24 13:52:15 1031
帝國的邊疆(1):為了這960萬,他們有多努力! 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遠方的探索和征服。但是中華帝國的征服從來不是侵略,因為我們從來不只依靠武力征服,我們強調「既來之
帝国 帝國的邊疆(1):為了這960萬,他們有多努力!

帝國的邊疆(1):為了這960萬,他們有多努力!  

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遠方的探索和征服。但是中華帝國的征服從來不是侵略,因為我們從來不只依靠武力征服,我們強調「既來之,則安之」,真正把征服的人民當做帝國的臣民,甚至於「多賞少貢」,給予了比中原臣民還多的寬容與實惠,因此被征服的地區和人民大多是主動融入漢文化圈。甚至在清帝國時期,還出現了多國內附而不得的情況。
在帝國的邊疆史上,中華帝國先後在雲貴高原、西域、蒙古高原、西藏、東北等地區進行過反覆的征服,發生了許多故事,而這其中最早被中華帝國所征服的、最為耀眼的莫過於「西域」了。
最終控制西域的漢帝國;強盛時烏孫也是漢帝國的屬國
西域的探索:尋找盟友的戰略大迂迴
1、帝國的威脅和漢武帝的努力
中華的帝國史開始於秦,而與秦帝國同時期的東亞,還存在一個可怕的游牧國家-匈奴。秦帝國統一後,蒙恬將匈奴逐出黃河以南,然後在帝國的北部,用龐大的人力和財力成本築起一道當時能夠最大限度保護農耕文明不受游牧民族侵襲的防禦性工事-長城然而接下來數十年的事實證明,長城所需要的維護成本也相當的高。因此,在繼承秦帝國統治華夏的漢帝國皇帝劉邦從白登僥倖逃脫之後的幾十年里,北方草原上的這個國家都讓漢帝國的歷代統治者喘不過氣。
直到年輕的漢武帝剛剛從黃老之道的祖母手中接過帝國的權杖之後,他決定做點什麼。在一個匈奴俘虜的口中,他聽說西邊的大月氏曾經受過匈奴嚴重的欺凌而遷徙,其王頭顱被匈奴用做飲具,現在急於復仇。這使漢武帝看到了一絲希望,而同樣勇敢的張騫給了漢武帝更大的希望。懷揣著帝國的希望,張騫帶著130多人的團隊和一個匈奴族投降的嚮導翻譯堂邑父開始了前往陌生的西域的道路,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孤膽英雄張騫,為華夏開闢了一片天地
張騫出使凡十三年,前後兩次被匈奴俘獲。張騫從匈奴逃亡後,首先到達大宛,然後利用大宛王對漢朝的嚮往,說服大宛王派遣使者隨張騫同行,張騫一行經康居、小月氏,順利到達大月氏。雖與大月氏結盟抵抗匈奴的願望沒有達成,但是此行張騫對河西走廊和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基本摸了個底,還了解到大夏(中亞古國)、身毒(印度)等信息(這事為後面西南邊疆的開拓埋下了伏筆,此事後面再說)。因此張騫此行被歷史隆重記載,比霍去病徵服河西走廊,降服渾邪王和休屠王的事更廣為人知。可能有人會覺得張騫此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功績卻被抬得這麼高,然而張騫所做的就是那個1,後面所做的都是加在後面的0,因此張騫此行的開創性確實對後面漢帝國對西域的統治居功至偉。
2、漢帝國在西域的重要盟友-烏孫
此後,由於對西域的熟悉,漢帝國甥舅名將衛青、霍去病平定河西走廊設置四郡,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數次征伐雖使匈奴遭到重創,卻無力完全征服。因此不滿足於河西四郡的漢武帝多次詢問張騫西域還能折騰點啥,張騫此時已失侯爵,想著再立點功,於是他告訴漢武帝:
西域有個國家叫烏孫(大約在天山以北一代,這個國家在兩漢出鏡率非常高),烏孫曾被大月氏攻滅。烏孫王之子昆莫被僕人藏在草里,有母狼給他餵奶,烏鴉銜肉給他吃,單于於是將昆莫養大並將原來的部眾交給他。昆莫長大後,在匈奴的幫助下向大月氏復仇並打敗了大月氏,這也是大月氏遷至蔥嶺以西大夏一帶的主要原因。隨著昆莫日漸強大,不願意再臣服於匈奴,但匈奴也不能完全征服烏孫。張騫進一步說道,昆莫貪戀我國的財貨,又希望回到東邊的故地,這正是個好時機:我們可以厚遺財貨,並送公主和親,然後與烏孫結為同盟,這樣就可以「斷匈奴右臂」。如果此計奏效,那麼大夏以東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附庸之國。
漢、匈奴、烏孫、大月氏的位置,可見當時的冒險之勇敢
漢武帝聽得兩眼冒光,於是再次前往西域的張騫用他的情商和財貨讓烏孫國上下認識到漢的富有和強大。烏孫昆莫年老,大臣不願意東遷,但是張騫一行往南拜訪了西域諸國,從那以後西域各國開始認識和熟悉漢帝國,使者不絕於路。匈奴知道後很是害怕,揚言要攻打烏孫。烏孫昆莫明知不敵,急忙向漢廷請求和親。漢武帝讓江都王之女劉細君下嫁烏孫昆莫,由於昆莫年老言語不通,不久細君公主憂鬱而死。
細君公主死後,漢帝國又派楚王之女解憂公主來到烏孫,解憂公主在烏孫一待數十年,先後嫁給烏孫昆莫岑陬、翁歸靡、泥靡,生四子一女,其中長子元貴靡、次子萬年、長女弟史長大後分別為烏孫大昆彌、莎車國王、龜茲王后,讓漢家血統在西域開花結果。她的丈夫翁歸靡、女婿降賓(弟史夫)都是漢帝國的忠實粉絲。通過解憂公主、漢武帝、漢宣帝以及常惠、趙充國等人一系列努力,漢帝國終於將烏孫這個盟友穩穩的抓在手裡,烏孫成為漢帝國共抗匈奴的重要盟友和翼護西域的北部屏障。
解憂公主不僅要肩負起軍事和外交的責任,還用她女人寬容的胸懷容納了幾代烏孫昆莫
西域都護府和長史府的設置:兩漢及魏晉對西域的附庸統治
應該說漢武帝看到西域是找到了匈奴的軟肋,西域連接東亞與中亞和歐洲,是當時幾乎唯一的陸上商貿通道,誰能得到它,就掌握了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中原的經貿命脈。其後幾十年里直至東漢,漢匈雙方都在西域進行了反覆的爭奪,最終漢帝國勝出並統治了西域,並最終導致匈奴的大舉西遷和滅亡。
第一回合-爺孫組合控西域:當漢帝國經過數次對匈奴的打擊後後,開始在西域通商,大家看到漢的強大富庶都願意交往,然而匈奴沒那麼容易退出。其後幾年,漢帝國的使者多次遭到非難甚至截殺。於是漢武帝破姑師、降樓蘭、遠征大宛,徹底征服了西域諸國。漢武帝趁勢在西域屯田、駐兵,設置交通驛站,開始控制天山以南。
後來漢昭帝去世時,匈奴反撲,這時漢帝國的西域盟友-烏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解憂公主和翁歸靡夫婦上書宣帝,請求合兵共擊匈奴,剛剛即位的漢宣帝果斷五路出擊,聽聞漢軍出擊,匈奴遠遠遁去,因此五路大軍收穫不大,反而是校尉常惠發西域屯田兵和烏孫兵一路俘虜匈奴人口4萬、牲畜70萬。匈奴於是恨上了烏孫,當年冬天壺衍鞮單于親率兵萬餘攻擊烏孫,回程途中遇到大雪,人畜凍死凍傷很多,於是漢設西域都護府,漢宣帝以後,雖偶有反覆,但西域天山南北基本為西漢所附庸統治。
長羅侯常惠:宣帝時人,著名外交家軍事家,為烏孫成為漢帝國的屬國以及西域的歸附做出了重大貢獻
漢元帝時,呼韓邪內附為南匈奴,而留在漠北的被稱為北匈奴,最後為陳湯所滅。不得不說,匈奴還是很有打不死的小強的氣質的,跟漢武帝硬碰硬,把本來200斤的西漢大胖子都耗得營養不良了,靠著昭宣兩代才勉強胖回來,匈奴一直挨到漢元帝時期的郅支單于才掛掉。
ps:壺衍鞮單于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並不大,然而卻有人因此而說匈奴衰落是因為天災與漢帝國的軍事打擊關係不大,以此來攻擊漢武帝窮兵黷武卻又勞而無功。從列出的常惠軍俘虜的人口牲畜和單于看見漢帝國發兵就遠遁的效果可以看出:第一,漢武帝的軍事打擊是十分有效的,匈奴不敢再與漢軍正面衝突,即使丟了西域也不敢太造次,可見匈奴損失相當大並且失去了再戰的勇氣;第二,常惠俘虜的人口數量遠大於匈奴單于出兵數量,與原來控弦數十萬的數量更是差距甚大,可見匈奴的有生力量損失非常大。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是漢帝國控制西域的咽喉
第二回合-上陣父子兵:內附的南匈奴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帝國這邊經過幾代人的瞎折騰,終於在王莽時期,原來的呼韓邪後裔不滿於王莽的瞎折騰於是單飛了,並重新找到機會控制了西域。東漢時又分為南北,此時東漢政府正在休養生息,沒空管西域,於是北匈奴又開始嘚瑟。永平年間,在出征北匈奴主將竇固的委派下,西域大幹爹班超率36人在徹底征服了鄯善王,後又在漢廷放棄了西域的情況下「以夷制夷」用歸附漢廷的國家軍隊平定了歸附匈奴的國家,班超在西域留守數十年,使西域再度回到漢帝國的懷抱。
公元90年前後,在漢帝國的數次打擊下,本就虛弱的北匈奴只剩少量余部依附於烏孫在西域苟延殘喘,伺機騷擾。即使這樣,西域仍然混亂不堪,漢帝國再次丟掉西域。班超之子班勇自幼長在西域,他目睹這一切並親自接回最後一批駐西域的將士後,他上書朝廷,力陳收復西域之利,朝廷最終同意了他的意見。在班勇的努力下,漢帝國重設西域長史府管理西域。經過班超和班勇兩代苦心經營,東漢帝國在西域的統治總算穩定下來。公元160年前後,最後一支北匈奴余部被迫西遷,從此消失在西域的史書中。
班超父子在西域的統治穩定過程中居功至偉,但烏孫再也不是漢帝國的了
魏晉以降,曹魏政府和西晉政府均在西域設置有統治機構。 根據考證,在西域發現的兩漢魏晉最晚的文物記錄是建興(晉愍帝年號)四十八年,其時西晉已亡,前涼張氏已經在西域建立穩固的統治。北魏太武帝年間,曾派兵西域趕走當時的游牧民族柔然,佔據鄯善等地並設置郡縣。北魏以後,西域以鄯善、于闐、龜茲和高昌等西域重鎮各自形成了地方政權並形成不同的文化圈,並開始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總的來說佛教佔據主導地位。
兩漢在西域的嘗試及統治貫穿了兩漢的歷史,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和帝等優秀帝王和張騫、班超等人的努力沒有白費,西域為中華帝國邊疆的延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西域前後300餘年的統治還將漢帝國的威名傳到中亞以西。西漢帝國的控制區域西到蔥嶺,南到青藏高原,北越天山。東漢以後有所縮減,烏孫及天山以北,蔥嶺附近的大宛等國也不在控制之內。其統治方式,屯田長期駐軍數百至數千不等,西域各國的軍隊基本服從調配,國王甚至部分官吏佩漢印,國中大事帝國也有發言權,因此其統治形式為附屬國形式。
南疆地理:魏晉以後這裡形成了數個不同的文化圈,等待著下一個帝國的誕生
晉朝丟失西域以後,一直等到唐朝建立並強大起來,中原王朝的目光,才重新聚集到這一片沃土上來,而這一次帶給中華帝國的是更大的希望還是更深的災難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