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中国不要总着眼于历史

火烧 2022-06-09 11:10:51 1062
中国不要总着眼于历史 不忘历史 着眼未来 作文800字 随着21世纪全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祖国也在迅速的走向繁荣昌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祖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所经受的耻辱。1937年7月7日,随着在北平城

中国不要总着眼于历史  

不忘历史 着眼未来 作文800字

随着21世纪全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祖国也在迅速的走向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祖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所经受的耻辱。1937年7月7日,随着在北平城外卢沟桥上的一声炮响,全面抗战拉开了帷幕。

全国人民在dz司令和ph副司令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守、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更不能忘记为了抗日而作出伟大牺牲的人。

在抗战期间,有大快人心的平型关战役、松沪会战以及武汉会战,也有让人悲痛欲绝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中国以来所犯下的巨大罪恶。

日本的两个司令官进入南京城竟然开始了杀人比赛!在这场屠杀中,我国20多万同胞葬身在魔鬼的手中,日本鬼子真是连畜生都不如。还有令人可歌可泣的血战台儿庄。

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中国不要总着眼于历史

这次战斗发生在1938年4月,虽说是赢了,但是那惨不忍睹的场面至今还在我眼前浮现:尸体从地上一直堆上了城墙,被鬼子砍过的头颅悬挂在树杆上。从战斗中存活下来的,不是被炸掉了胳膊,就是被炸断了腿。

有的战士断了手指头,有的战士被炸伤了脑袋成了植物人,有的战士竟然身绑炸药跟敌人的步兵车同归于尽。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共死亡两万多人,但那些维护民族尊严的战士的英勇气概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也成了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幕。

中国大历史的社会影响

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每一部都那么炙手可热。

历史书有很多,黄仁宇的书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这也许是最重要的。

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历史学家。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仅就读大学一年级的黄仁宇决定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期间认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凭在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所修的学分获密西根大学的取录,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研究所)(1970年)。

参与《明代名人传》、《剑桥中国史》时英国剑桥大学凯思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2000年因心脏病发逝世于纽约。

他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峡两岸颇受欢迎,但也有许多学者质疑与批判其观点。乍一看,他的履历并不显赫,但也许就是这有点坎坷的经历可以让他更好的去完善他的理论,《中国大历史》一书,给我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不在一人一事上做考证,而着眼于历史大局,而是着眼于中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评述,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

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具体到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习历史如此,学习外国历史更是如此。

为了这教学的需要,作者乃开始将这中国几千年历史予以压缩。而到后来,这“大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更成为作者的一种研究进路。

于是,就有了这23万字的《中国大历史》。正如书名所言“macro-history”,更多的是从宏观视野去看待历史,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纵横交叉,记录朝代的更替演变,也放到世界历史中去对比研究,从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

第一遍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

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institutionallinks)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有人是这么评价黄仁宇的这部书的: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黄仁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假设多于实践”,“以满足民间最低的期望为目的”,“乃是组织简单、效能低下的政体,既缺弹性,也欠实力”。

一部二十四史,绝不是二十四姓的家谱。将一个朝代的盛衰,绕开道德评价的怪圈,而转作对一个组织结构的效率和能力的考察,黄仁宇为解读历史提供了相当精彩的角度。

古。

关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说法根据

目前,在全球一般消费类产品中,从小工艺品到冰箱、电视等家电产品,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5000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 6 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468 亿美元,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升至第中国家和地区首位。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采购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这么多看得绩,令一些外国新闻人士惊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国内不少媒体、专家和一些政府官员也表现“激动”,随声附和地产小熊维尼玩具和乔丹气垫运动鞋,到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加工厂,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将作为高利润的先进而崛起,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制造业格局。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已成了“世界工厂”。面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喧静、理智的思考,为此不妨分析一二。

一“世界工厂”的内涵 人们对“世界工厂”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这一称谓并不陌生。 19 世纪后半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产业为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以坚船利炮开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把许多国家网罗进英国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

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它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国外的竞争对手。英国的产品一度主导了世界贸易格局,垄断了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引领了近代工业发展的潮流。

仅占世界人口 2% 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 1/3-1/2 和世界贸易的 1/5-1/4 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的称号。到了 20 世纪,大英帝国日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成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基地。

其主要特点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注册专利数相对较多,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成为贸易大国之一;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领导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 “世界工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国家。

第二,它与工业化不同,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 “世界工厂”的角色。

第三,它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总之,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从历史经验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

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工业品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 “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

三是金融撑。金融是“世界工厂”得以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世界工厂”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引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是政府有效的支持政策。鼓励生产产业扶助等政策有助于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二中国制造业整体还不是“世界工厂” 不能否认,过去 20 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维持在四成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近 3/4 的外汇收入。

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来看,制造业的主体和支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

尽管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问题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我们认为,虽然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国内也有认同的声音,但目前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中国的 GDP 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经济总量跃进世界第 6 位,但是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仅有 3% 略多一点。

了 5000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 6 贸易大国,但是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有 3.2% 。 2001 年进入世界 500 强排名的中国企企业中没有一家是真正的制造业。

—— 中国工业产值在全球比重还不够大,工业产品产量大,但是品种少,档次低。美国排第一,制造业占世界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