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举人有俸禄吗 此城是千年古都,清朝1300名举人请求迁都于此,至今却沦为二线!
此城是千年古都,清朝1300名举人请求迁都于此,至今却沦为二线!
在中国历朝历代定都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国家大事,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和他的行政中心密不可分。京都更是古代帝王的权力的象征,他发展的好坏,形象的庄严与否,直接关系到皇权。换而言之一个国家的都城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生机和发展。所以古代帝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都非常谨慎唯恐伤到国运!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多次迁都的记载,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可以从中发现中国王朝迁都多是因为生态环境和军事斗争有关。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盘庚迁殷”、“平王东迁”、“晋室南渡”、“安史之乱”、“泥马渡康王”等等。除了以上迁都外,其实满清自1644年入关以来,朝廷始终都有迁都的声音,1895年更是有1300多位举人,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迁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故宫午门前列队的八国联军

众所周知晚清的大清王朝,是一片内外交困。洋人一攻打就丢了首都北京,主政的慈禧太后更是赶紧带人跑,虽说不是亡国,但对国家却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首都保不住是件明显的事,这首都一丢势必天下大乱,清朝考虑迁都算在情理之中。可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对于迁都一事时有声音。
当时洋枪队头领戈登帮大清平定太平天国后,回国前给朝廷提了条建议:“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意思是说洋人你们打不过,干脆打不过就跑,选个合适的地方作国都,洋要再打,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至于迁到哪,业务不熟,戈登就不好意思说了。只是由于当时满清顾及龙兴之地,并没有把迁都当回事!
马关条约
后来在戈登提出清朝要迁都消息后的若干年后,满清又遇到重大困难,人们又开始议论迁都之事。其实,此次迁都背景是源于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灭。
次年清政府被迫派遣大臣李鸿章赴日本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定《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
而1895年春,北京城内正在举行科举考试,当时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北京。当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之后,等待放榜的数千举人群情激愤。而作为割让土地的辽东,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光绪
随后在4月22日,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等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1300多名举人签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四项救国之策,史称“公车上书”。其中第二项就是迁都西安,以定天下之本!
迁都的地点,康有为提出是西安: “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书中还指出,北京距离海洋太近,容易被列强威胁,1860年就曾被英法联军攻破。而西安是千年古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远离海洋,只有迁都西安,稳定人心。后来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这些政策没有实行。
西安城墙
历史上,西周是第一个选西安作为都城的朝代,但是自打汉朝后,只有像是前秦、后秦这样的小国家才将此选为都城,直到隋唐时期,西安才又成为一个“大国”首都。可是,经历过唐朝的辉煌后,西安的地位却也一落千丈,随后的一千年历史,再未被选为都城。
而现在的西安虽然是陕西省会,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现今也只是一个二线城市了!但我们不得不说古代的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是历史各朝代建都的优先之选,而且西安光是建都史就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比现在好多国家的历史都要长,只是当今时代发展不具备当首都了而已!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