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下常熟湖山秀殷秀梅 常熟的历史

火烧 2023-04-08 11:28:39 1050
常熟的历史 1.江苏常熟的历史资料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前11世

常熟的历史  

1.江苏常熟的历史资料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

武王灭纣后(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

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

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

天下常熟湖山秀殷秀梅 常熟的历史

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郡治南沙。

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隋开皇年间(581年),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治设于原南沙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晋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是吴越国的北方边界。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

同治元年 (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区置常熟市,余为常熟县。

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 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2.常熟有什么特别的历史

常熟历史大事

【封周章为吴君】商朝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为让国于弟季历及侄昌(即周文王),自陕西到今无锡、常熟一带建立了“勾吴”。周武王灭商后,寻找伯祖父泰伯、仲雍的后代,当他获悉仲雍曾孙周章已继位为勾吴第五代君长后,便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君,列为诸侯。从此吴国纳入周朝版图。周章卒后,葬于虞山东麓曾祖仲雍墓旁,常熟百姓为其树立“古吴王周章陵墓”碑。

【移治海虞城】隋朝灭陈后,废信义郡及所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并入常熟县,县治设于原南沙城。由于常熟县境幅辽阔,隋开皇九年(589),曾一度废晋陵郡,以常熟建常州,旋复为县。唐武德七年(624),为便于施政,将常熟县治由南沙城移至县中心地区虞山脚下的故海虞县旧治海虞城。自此,筑城建坊,不断发展,沿袭至今。

【范仲淹浚治浒浦】宋景元年(1034),为了解决潮汛涨坍,使江河畅通,农田免遭旱涝之苦,苏州知府范仲淹亲到常熟,指挥浚治白茆、福山、黄泗、浒浦、奚浦、三丈浦等沿江各浦。疏导诸水外,又于福山等处置闸。百姓深感其德,称其所建闸、圩为范公闸和范公圩,地名流传至今。

【设立浒浦御前水军寨】宋室南迁,建都临安后,常熟以临江门户而成戍兵重镇。南宋乾道六年(1170),朝廷批准御前水军统制冯湛的奏议,以常熟沿江浒浦港叉深远,便于隐藏战舰,而附近地处高旷,又能安营,并且距两淮较近,消息易传,在浒浦镇西三里许征占民田3500亩,设立御前水军寨。驻扎大批水军,最多时达1.3万多人,直至宋末,为常熟历史上驻军之最。

【王疠筑城抗倭殉国】明代嘉靖间,倭寇屡犯常熟沿江地区。知县王疠恐城池年久失修,难以御敌,便在全邑百姓及富户的支持下,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集资重建常熟县城。王不畏艰辛,亲临督筑,历时5月而成。新城周长达1666丈,高2.4丈,基宽8尺,设内外城壕,建城门7座,坚固异常。其后又不断率兵与倭寇鏖战,毙敌数百名,战绩卓著。但不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追敌至县西北让塘时,误中埋伏,力竭战死。邑人敬仰其业绩,留葬忠骨于虞山麓,朝廷闻讯遣官致祭,诏赠为太仆寺少卿。

【严癚起兵抗清】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抵达苏州,明常熟知县曹元芳弃官潜逃,福山参将萧世忠、县丞马天锡投巡抚辕门降清。翌日,邑人抗剃发令,殴死陈主簿于察院,举邑绅原明兵部主事严为首领,起义兵抗清。先后战败于南关及华荡,清军遂占领常熟城。

【一甲子出四状元】自唐代武则天首策贡士殿试,至清末废科举为止的1200余年间,常熟共出8名状元,被誉为人杰地灵。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60年中,常熟有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铨等4人高中状元,为全国科举史上所罕有。

【太平军占据常昭】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攻陷苏州后,七月遣定南主将擎天义黄文金领兵分路进军常熟。于八月初二汇集湖桥,突入虞山门,常熟知县周沐润及昭文知县王庆元弃城逃逸,遂占据常、昭县署。至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太平军守将骆国忠、董正勤叛变举城降清止,太平天国共占据常、昭建立政权约两年半。现尚存虞山石营、炳灵公殿戏楼、侯裕田公馆、报恩牌坊碑序石刻等遗迹。

【周天宝起义】清宣统三年(1911)夏,江南水灾,常熟发生大批灾民进城向富户索米风潮。十一月,常熟西乡王庄农民周天宝等,组织无锡、江阴及常熟等三县佃户在王庄福林庵聚众结盟,成立“千人会”,开展抗租斗争。并组建临时司令部,宣布起义。旋遭三县军政当局血腥镇压,周天宝被捕遇害,起义失败。此次农民起义,在江苏近代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细说江苏常熟的历史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年~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吴国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虞乡升为海虞县(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海虞、兴国、海阳、前京、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隶于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设常熟市,县、市合署办公。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1958年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4.【可爱的常熟作文】

“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

我的家乡——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常熟,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山明水秀。元代书法家缪贞曾在西门大街致道观门牌坊上题有“虞山福地”横匾,孔子的弟子之一——南方夫子言偃就生活在常熟。

还有巫咸、姜尚传奇,吴地始祖仲雍……名人在此留名。革命教育基地沙家浜,芦苇丛生,河道纵横,使得当年新四军成功抗日。

常熟地势好,所以粮棉、蔬果、水产、风景,样样丰富,真是美丽富饶!再加上勤劳的百万市民,怪不得连周总理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要有20个常熟就好了。”跨入新的世纪,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朝着繁荣的商贸旅游城市、山水一体的生态城市、开放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迈进。

四通八达的大道,林立的高楼,美丽的城市广场历历在目,虞城的昨天,今天,历史,文化,尽显于此。尚湖碧波荡漾,中间的小岛似仙人撒在其中的美丽珠链,穿湖大堤如一根金色的腰带束在尚湖的中央,望虞楼则如腰带上的金扣子,十三孔的湖桥高架湖上。

常熟到处清新一片。“世上湖上,天下常熟”。

现在,常熟山水更美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环境更好了。常熟成了花木的天堂,鱼鸟的乐园,人类的福地。

哦,常熟,我可爱的家乡。

5.常熟有几千年历史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遗址证实,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

商代末期,常熟为勾吴北境。秦属会稽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咸康七年(341年),于海虞北境南沙乡设南沙县。

梁大同六年(540)年,天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常熟之名始于此。隋开皇九年(589年),并海虞等6县入常熟,录属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县治由南沙城移至海虞城,隶吴郡。宋代属平江府。

元元贞二年(1296年),升为州,隶平江路。明复降为县。

清属苏州府。辛亥革命后,常熟、昭文复合并为常熟县。

1983年改设常熟市。

6.常熟历史人物

1、周公—建立了中国雏形并确立了“易”的思想;

2、老子—伟大的思想家,建立“道”的学说;

3、庄子—思想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孔子—教育家、思想家,注释了“易经”,建立儒学;

5、墨子—思想家,建立墨家学说;

6、孙子—思想家、军事家;

7、屈原—最早的、有影响的爱国者;

8、秦始皇—领导建立和奠定中央集权国家;

9、李斯—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策划、组织、实施者;

10、陈胜—首位农民起义领袖,“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打破平民与贵族的界线;

11、董仲舒—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12、康熙—奠定中国近代疆土版图;

13、孙中山—中国王权的终结者;

14、md—改变中国和世界格局,使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奠定了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基础;

15、dp—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还有如:李世民—帝王之表;诸葛亮—人臣之表;李冰、蔡伦、毕升为古代生产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达摩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妥否?是否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还有更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王羲之、李白、苏轼、罗贯中的作品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但我以为不及那十五人在中国产生的思想上、政体上的影响深刻!

7.常熟有几千年历史

常熟已有3000多年历史。

它古时商朝属勾吴北境,周初属吴国。春秋至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

秦汉隶会稽郡。三国时称南沙。

西晋初置县,名海虞。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海虞县析置常熟县。

隋并两县,统称常熟。因为其境内“虽水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名常熟。

说起常熟的渊源,相传商末周族的首领古公??父第二个儿子仲雍(即虞仲)与哥哥为了让贤王位给三弟季历(后来的周文王),南下到了吴地,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华夏文化,当地人奉其为首领,死后就安葬在遥对中原的虞山(原名卧牛山)东麓,由此文化代代繁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