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md“永远的先生”:缅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同志!

火烧 2021-11-25 08:02:07 1049
md“永远的先生”:缅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同志! 50年前的今天,1968年11月28日,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37年1月30日,延安各界紧锣密鼓地为徐特立6

md“永远的先生”:缅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同志!  

   50年前的今天,1968年11月28日,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37年1月30日,延安各界紧锣密鼓地为徐特立60大寿庆祝大会做准备。当时,正在商量抗日救国大计的md,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寿信,并当晚派人送到了时在保安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data-filtered="filtered" 徐特立与md在延安合影

  祝寿信充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更表达了gcdzg领袖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最高褒奖。

  “永远的先生”徐特立

  1909年,长沙修业学校的课堂上,一位年轻教师慷慨陈词,历数洋人欺侮中国人而满清政府则对外屈从、对内残酷镇压的事例。悲愤至极,他忽然从讲台上走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着学生将左手的一个手指砍断一节,用血书写“驱除挞虏,恢复中华,”以表达反抗帝国主义的决心,激发青年学生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他就是后来投身革命,被md称为“永远的先生”的徐特立。

  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徐特立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七十多年,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md称赞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教书不能把人教“死”

  中国教育最为典型的“填鸭式”教学一直备受诟病,而徐特立早在几十年前就倡导“教书切记要把书教‘活’,不能把人教‘死’”、“要把钥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门,不要把学生教成书呆子。”这些思想如今看起来依旧鲜活,对当前的课堂改革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data-filtered="filtered" 徐特立

  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也避免讲那些干巴巴的教条和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用古往今来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指点学生。他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这种学习方法对md影响很大,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md在后来曾深情地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后成为其岳父),一位是徐老。”

  除了“不动笔墨不看书”徐特立又创造了“诗教”法,在学生教室与饭厅走廊处,专设黑板一块,发现学生优点,长处就写诗赞扬;发现缺点、错误就写诗批评。有学生打烂了一篮碗,他就写诗说:“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这就是用诗进行批评。结果学生在“诗教”下,很快纠正缺点。

  外号“徐大叫花” 免费教贫困农家子弟

  若要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第一要义就看他是不是真正的爱学生。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田汉(我国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他更为敬仰。

data-filtered="filtered" 徐特立老校长与湖南幼儿师范学校的同学们联欢

  虽贵为教育界知名人士,但徐特立从不讲排场,身穿粗布衣、脚下穿草鞋,坐不起轿子,吃学生食堂,就连一把油纸伞都舍不得买,下雨天就穿一件蓑衣,以至于不少同学背后叫他“徐大叫花”。原来他把节约的钱都用来办长沙县五美小学,免费招收贫困农家子弟。他还把自己的家人全都留在了乡下务农——因为在长沙城生活费太高,只要能省下一块钱,就能让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多读一个月的书。

  高龄入党 长征队伍里的一名老兵兼教育家

  在以往几十年的时间里,徐特立的名字曾令亿万人尊敬。这不仅仅因为她是md的老师,而是其本身就有非凡的传奇经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徐特立是毅然加入gcdzg,辗转到了武汉。在武汉徐特立遇到教育界一位熟人,那人说革命已经失败,要他尽快离开,另谋出路,并拿出一笔钱给他作旅费。听后,他十分气愤,当场把钱甩了一地,义正词严地对那人说:“革命成功的时候,多一人少一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我们才得干,逃跑算什么?“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1934年,他更是超出常人的意料,以50多岁的高龄随军长征,成为队伍中最老的一员。除了给红军官兵鼓励,打气之外,徐特立常常利用战士们行走的时候,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文字。有一个顺口溜,就是战士们自己编的:“人民教育家徐老,长征路上事文化,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每天学习二三字,一年学会八九百,学好文化好当家。”在徐特立的鼓励和帮助下,许多红军战士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

  徐特立年轻时本想皈依佛门,后转为寻求教育救国,这一生的70余年就献给了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文学家屈原的这句名言,正是对其一生的注解。

♦ 顾颉刚与冯友兰:尊重是发自心底的善意

♦ 林徽因:母亲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

♦ 文学大家胡适的轶闻趣事:不怕老婆的国家不民主

md“永远的先生”:缅怀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同志!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