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投笔从戎小说 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 【成语名字】投笔从戎 gt 【汉语拼音】tóu ǐ có g ró g gt 【成语解释】 gt 戎,军旅。“投笔从戎”指弃文从军,以卫国立功。典出《东观汉记.卷一六.班超列传》。 gt 【

投笔从戎
【成语名字】投笔从戎>【汉语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成语解释】> 戎,军旅。“投笔从戎”指弃文从军,以卫国立功。典出《东观汉记.卷一六.班超列传》。>【成语典故】> 《东观汉记.卷一六.班超列传》>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子也。为人大志,不修小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持《公羊春秋》,多所窥览。家贫,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成语注解】> 1、班超:公元32~102,字仲升,东汉右扶风平陵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明帝时出使西域,平服五十余国,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又以军功封为定远侯。> 2、扶风安陵:东汉右扶风安陵县,地约在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二十里。> 3、徐令:徐县县令,班彪之官职。徐,指临淮郡徐县,约在今安徽省盱眙县西北八十里。> 4、彪:班彪(公元3~54),字叔皮,东汉扶风安陵人。才高好著述,继司马迁《史记》作西汉史六十五篇,未完而殁,后由子班固及女班昭继续完成,即今《汉书》。> 5、辍业:指停止抄书工作。> 6、傅介子:生卒不详。西汉北地义渠道人。昭帝时出使大宛,降服楼兰、龟兹。因诛匈奴使者,还拜中郎。后又斩楼兰王,被封为义阳侯。> 7、 张骞:?~公元前114,字子文,西汉汉中成固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打通与西北诸国的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 8、笔研:笔砚。研,通“砚”。> 另可参考:《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班超》>【成语出处】> 1、唐.陈子昂〈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始年十八,投笔从戎。西踰流沙,东绝沧海。南征北伐,无所不至。”> 2、清.王韬《淞滨琐话.卷四.反黄粱》:“我未尝不思投笔从戎,上马杀贼,请缨自效,击楫兴悲,特患上之人不我用耳。”> 3、《孽海花.第二五回》:“你道珏斋为何安安稳稳的抚台不要做,要告奋勇,去打仗呢?虽出于书生投笔从戎的素志,然在发端的时候,还有一段小小的考古轶史。”>【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弃文从军,以卫国立功。褒义。> 使用类别 用在“志向远大”的表述上。>【投笔从戎造句】 > 1、好男儿,当自强,投笔从戎上战场。> 2、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3、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4、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5、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6、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7、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8、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9、报国不一定要投笔从戎,在自己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近义词】:弃文就武>【参考词语】:弃笔从戎>【汉语拼音】:qì bǐ cóng róng>【成语解释】:犹“投笔从戎”。见“投笔从戎”条。> 1、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投笔从戎的】> 据《东观汉记.卷一六.班超列传》载,东汉时,班超因家境贫困,只好为官府抄写书籍,赚取微薄薪水,以供养母亲,贴补家用。有一天,他做得有些厌烦,便停止抄写,将笔搁置于一旁,叹息说:“大丈夫应效法傅介子、张骞等人,立功边疆,保家卫国,怎能长久从事文书工作,将生命耗费在笔砚之间呢?”于是决定从军报效国家。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投笔从戎”,用来指弃文从军,以卫国立功。 很赞哦!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