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 《观我生赋》与六朝赋体自注
《观我生赋》与六朝赋体自注
作者:钟 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传授)《观我生赋》是颜之推晚年创作的自传体赋。颜之推梁亡后被俘入北,辗转流寓北方,历仕多朝。此赋写于其初入北周时,以自身履历为线索串连汗青,记叙了他平生三化的人生际遇,包含了侯景之乱、江陵沦陷、周灭齐等主要汗青事件,真实再现了颜之推在南北朝后期社会动荡中的播迁履历和自我感触。自传体赋源出于楚辞,从陈氏族、列祖考到叙起家、述履历,有记叙的成分,但着重抒情。六朝时期,自传体赋由主观抒情性向客观汗青性改变,将人生遭际与汗青情况相连系,在汗青配景下书写人生,完成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并将汗青的描写放在凸起位置上,将反思汗青作为主要目的。此赋与同时期的庾信《哀江南赋》一般,在叙写汗青中审视自我,用实录的手法记录时代的兴衰,从独到的视角客观审视汗青因革,从情况的转变中透视人生,既塑造了作者真实的自我形象,又描摹出一幅广宽的汗青画卷。但《观我生赋》与其他自传赋在书写体式上有很大分歧,它的自传性不光施展在赋的正文上,还示意在赋的自注中。此赋见载于《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本传,以两种分歧的体裁书写。颜之推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以便让读者更好地舆解,在赋文中到场注释,除有韵的赋文外,还有散体的自注,约1700余字,正文加自注共3700多字。《观我生赋》自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奇特性,反映了赋中自注体式的新变。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资料图片
经传的注疏显现最早,其次是子部、史部的注释,集部的注释显现较晚,集部中最先显现的是赋注。汉代已经有成熟的赋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注更是闹热蓬勃,并显现了多种形态,有他注、自注、赋图、赋音等。赋家为本身赋作加注的现象并非始于《观我生赋》。谢灵运《山居赋》及其自注完整收录于《宋书・谢灵运传》中,前人遍及认为是开赋作自注先河之作。谢灵运《山居赋》自注偏于义训,重在训释字词名物,还常旁征博引,分析辞意,延伸和增补赋辞意蕴。如赋文云:“仰前哲之遗训,俯脾气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妍。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生平于知游,栖清旷于山水。”自注云:“谓经始此山,遗训于后也。脾气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易》云:‘向晦之宴息。’庄周云:‘自事其心。’此二是其所处。班嗣本不染世,故曰夙悟;尚平未能去累,故曰晚妍。想迟二人,更以年衰疾至。志寡求拙曰乘,并可山居。曰与知游别,故曰谢生平;就山水,故曰栖清旷。”总释此段赋辞意义,指出所据经典,并进一步说明辞意。自注与他注完全站在他者立场训诂释义分歧,而更多地是注家本身想要表达的与赋文一致的愿望。正文中谢灵运对始宁墅一草一木精心描绘,以此来宣扬钟情于山水的隐逸之情,自注文字与正文一般,释义引文亦多宣山居之乐,达自适之情,与正文脸色达意具有反复性。《山居赋》自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之后,插入意思邻近的自注文段,与佛经合簿子注“事类相对”的体式邻近。谢灵运所处时代,合簿子注已经普遍流传,《山居赋》自注体式或者从佛经合簿子注中获得开导。
《观我生赋》自注将《山居赋》自注阐释义理改变为补充与正文相关的本领史实。相较于《山居赋》自注,《观我生赋》自注在内容上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不再对文句进行直接的注释,几乎没有训释赋文任何一个典故的起原,自注中没有纯真的义训和直接述意抒情的内容,更多是直接叙事,补充史事,变解说性文字为论述性文字。自注专释出身,自叙家庭身世、仕宦履历、辗转南北的弯曲艰难,南北社会文化的相关事件等,用史家笔法,论述自身履历与家眷史,辐射萧梁以及北齐的社会鼎革。赋正文与自注互相亲切合营。如正文对梁朝侯景之乱的原因,平乱战争中诸王为私利观望的立场已经有所揭示,在自注中又进一步具体描述了战争的发生过程和诸多子殒侄攻、昆围叔袭的汗青细节:梁武帝纳亡工资作乱之基,萧正德怀恨投北后,求征侯景,失败后屈膝;侯景立之为主,以攻台城;台城沦陷后,身处江陵的湘东王萧绎遣世子攻伐河东,世子信用群小,为乱兵所害,等等。正文说本身初任职“未成冠而登仕,财解履以从军”,自注则明确说“时年十九,释褐湘东国右常侍,以军攻加镇西墨曹参军”。正文说本身任职北齐文林馆,介入修书“纂书盛化之旁,待诏崇文之里”,自注则具体写到“齐武平中,署文林馆待诏者仆射阳休之、祖孝征以下三十余人,之推专掌,其撰《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皆诣进贤门奏之”。自注与史书自注掇异补缺实为一径,正文与自注各自施展自身体式特点,相辅相成。正文拘泥于声律,不克将史实及其启事事事揭橥,自注以散体形式,用无韵之笔,增补有韵之赋未便论述之处,拓展了赋体的叙事纪实功能,容纳了更为雄厚的社会汗青信息,赋正文与自注配合组成波澜壮阔的自传体史诗。
从谢灵运《山居赋》自注到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六朝赋体自注有很大转变,呈现出两种体式。经传之注首要是训释字词、发现经义,史书之注则多是掇异补缺、补充史事。集部作品的注释,更多受到前者的影响。赋注是继经传注后显现的文学注疏体,根基陆续经传注疏章句训诂的传统。《山居赋》自注着重义训,力求面面俱圆,赋文自表幽居,自注复详作疏释,自赞自解,唯求意尽,是较为典型的以训释字词、疏通辞意为重的经注体。《观我生赋》自注受《山居赋》自注影响,但又有很大分歧,将赋中自注由释典义理改变为补充赋文未明本领,不阑入注词释典,更多示意出以补充事绪、扩展内容为主的史注体特征。刘知几在《史通・补注》中认为,史臣因“才阙伦叙”而为本身书写的史书作注,自注的内容去掉芜杂则“意有所吝”,悉数记载则又“言有所妨”。为了补史之阙文,又能使正文流通,表述详赡,将注释附列于正文后,既能使史笔简练,又能补充史事。赋体自注在赋正文后补叙史实,其感化和意义沟通。
赋体自注是六朝赋的体式立异。但于赋作体裁的圆融而言,于赋文中夹置散体注释,对赋家的写作思路和赋作的文气流通,究竟有所滞塞,故而于赋中作自注这种书写形式,虽在后世时有继作,却并未成为赋的书写常态。钱钟书师长很推崇《观我生赋》自注,认为庾信《哀江南赋》没有此类自注是憾事。《观我生赋》自注与正文共存于统一文本,不训释名物,分析意义,仅写明和正文相关的本领,与正文的自传性论述互相融合,是叙事的有机构成部门,既有文学意义,也有史学价格。

《光亮日报》( 2020年01月1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