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猫更喜欢男主人还是女主人 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

火烧 2021-06-16 12:51:23 1039
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 由於蘇秦的成功遊說,齊王歸還了十城給燕國。(事見《戰國策?燕策?燕王噲時》)蘇秦還沒回來,有人在燕王面前中傷蘇秦說:「武安君是天下最沒有信用的人

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  

猫更喜欢男主人还是女主人 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
由於蘇秦的成功遊說,齊王歸還了十城給燕國。(事見《戰國策?燕策?燕王噲時》)
蘇秦還沒回來,有人在燕王面前中傷蘇秦說:「武安君是天下最沒有信用的人。大王您以萬乘之尊的身份恭敬地對待他,在朝堂上也尊重他,這是向天下人表示您和小人合群啊。」
說話的人可能吃過蘇秦的虧,氣憤之餘把燕王一道貶低。
武安君是燕王給蘇秦的封號。但武安君似乎是戰國時期一種不祥的封號名。白起、李牧都曾經得此封號。白起橫掃天下,戰功無數,被秦昭王賜死。「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遂自殺。」(語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將李牧,因秦國王翦的反間計被趙王殺害(事見《戰國策?趙策?秦使王翦攻趙》)。蘇秦呢?「燕噲立為王,其後齊大夫……而使人刺蘇秦」(語見《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圓滿完成任務,滿懷喜悅從齊國返回,燕王竟然沒為他安排住處。燕王聽到讒言,所以壓根兒沒想搭理他。
蘇秦對燕王說:「我原來是東周的一個窮困潦倒之人。當初拜見大王時沒有絲毫功勞,可大王您親自到郊外迎接我,讓我在朝廷中處於顯赫地位。如今我替您出使齊國,獲得收回十座城池的巨大利益,取得了保存岌岌可危的燕國的碩大功勞,可是大王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講誠信,在您面前誹謗我。我不講誠信,其實是您的福氣。如果我像尾生那樣講誠信,像伯夷那樣清廉,像曾參那樣孝慈,具備這三種天下人都認可的高尚品行,來事奉大王,可以嗎?」
燕王回答:「可以。」
蘇秦說:「如果真是如此,我也就不會來事奉大王了。」蘇秦感嘆燕王對他的熱情消失了,因為聽信讒言。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我蘇秦為了大王放棄了常人所謂的「信」,這是大王的福分,也是我的犧牲啊。
燕王肯定覺得蘇秦的話毫無道理,做我的臣子為何不能講求信、廉和孝呢?
蘇秦接著說:「如果像曾參一樣孝慈,就一夜也不能離開父母而在外住宿,大王您又怎麼能讓他出使齊國呢?象伯夷一樣的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子,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中,廉潔到這種程度,又怎麼肯步行幾千里,而為弱小燕國的岌岌可危的君主服務呢?如果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約會在橋下,那女子沒來,直到水淹上身也不離開,最終抱著橋柱被淹死。講誠信到這種地步,怎麼肯到齊國去宣揚燕國、秦國的威力,並取得巨大的功績呢?講求信義道德,都是用來自我完善,不是用來幫助他人的。所以這都是滿足現狀的方法,而不是謀求進取的途徑。
再說,三王交替興起,五霸相繼興盛,他們都不滿足現狀。如果安於現狀是可以的,那麼齊國的範圍就不會超出營丘,楚國也不能擴張,窺視邊城之外了。況且我在周地還有老母,離開老母親來事奉您,拋開故步自封的做法,謀求進取的策略。看來我的目標,本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滿足現狀的君主,而我是謀求進取的臣子,這就是因為忠信得罪於大王您的原因啊。」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 蘇秦以為,仁義禮智信是為人之道、為己之道,而世道需要的是進取之道。蘇秦告訴燕王:曾參、伯夷、尾生三人對於您沒有可用之處;信、廉和孝三種品性和您的大業是矛盾衝突的;我無處安放對您的忠心。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語見《潛夫論》)無論如何,燕王聽到讒言後,還能再聽聽蘇秦的解釋,於己於國都是一件好事。
燕王說:「忠信又有什麼可責怪的呢?」 對於君王來說,「忠」要排在「信、廉、孝」前面。所以,對「忠」的問題燕王更有興趣聆聽。
蘇秦舉了個淺顯的例子。我的鄰居中有個在遠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別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來了,和她私通的人很憂慮。那妻子對他的情夫說:「你別擔心,我已經準備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兩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讓女僕捧著毒酒送給她丈夫。女僕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被趕走。於是她假裝跌倒,潑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氣,就用竹板打她。那女僕這一倒,對上救了男主人,對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這種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挨打,這就是因為忠信反而受到罪責的人啊。
做名人的鄰居,好處有沒有不知道,但會總是被拿來舉例子。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蘇秦說:「現在我的處境,恰恰不幸和那個女僕的遭遇類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盡量使信義崇高,國家獲益,如今竟受罪責,我擔心以後天下來事奉您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何況我勸說齊王,確實沒用欺詐的手段,遊說齊國的其他使者沒像我說得那麼有效。即使他們像堯、舜一樣賢明,齊國也不肯相信他們的話。」
在蘇秦看來,自己的成功依靠的是高潮的交流藝術,與信義不衝突,也與欺詐無關。「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曹操《求才三令》)政治家如果簡單地囿於儒家道義,未必於國家於天下有益。
逐鹿中原,用進取之道,舍自覆之術,這就是戰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