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武帝刘秀 东汉王朝的缔造者,汉光武帝刘秀墓

火烧 2022-11-02 15:24:33 1041
东汉王朝的缔造者,汉光武帝刘秀墓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墓,当地人称「 ”汉陵”,俗称「 ”刘秀坟”。始建于公元50年的汉光武帝陵,整体

东汉王朝的缔造者,汉光武帝刘秀墓  

汉武帝刘秀 东汉王朝的缔造者,汉光武帝刘秀墓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墓,当地人称「 ”汉陵”,俗称「 ”刘秀坟”。始建于公元50年的汉光武帝陵,整体由神道、陵园、祠院三部分组成。 「 ”汉陵”南依连绵起伏的邙山,北邻波涛滚滚的黄河,可谓是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墓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肃穆威严,神道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可谓天下奇观。陵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夯土丘状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间,高17.83米、周长487米。 【陵冢环境】 光武帝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占地面积一百余亩,整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向,陵冢由祠庙、方丈院、陵园三部分组成。陵冢上下松柏掩映、森然静谧,陵前有穹碑一通,碑身上刻「 ”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像、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如今除去墓冢,便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柏树林。林中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为「 ”二十八宿”,据传这二十八棵柏树象征着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 ”云台二十八将”。 【陵园特色】 汉光武帝陵是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与其他地方帝王陵寝相比,尤其独到的四大特色: 其一、帝王选陵、特殊一例:历代帝王选择陵墓,均选择背山面水、开阔通变的地形,象征皇帝胸襟豁达、驾驭万物之志,而汉光武帝陵则是「 ”枕河蹬山”一反常态。 其二、一园千柏、国内仅有:陵园内尚存有隋唐植柏1458株,千余株古柏汇聚一园,高耸入云、蓊然肃穆。 其三、柏体杏质、乔木佳品:汉光武帝陵园内古柏为少有的乔木树种,木色金黄、质坚性柔、柏体杏香、剖面色美,俗称「 ”杏柏”。 其四,汉陵晓烟,奇妙景观:阳春三月、清明前后,逢天朗气清、晨曦初现之时,古柏枝隙间紫烟弥漫,笼罩陵园,状若轻烟、飘似浮云、烟凝云聚、滚腾滴坠。置身园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 其五、古柏森然、景观奇特:园内其他林木与古柏一起,形成了「 ”苦恋(楝)柏”、「 ”鸟鸣柏”、「 ”汉皇仰卧”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来为观者称奇而乐道,对研究中国帝王陵寝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汉光武祠】 光武祠位于陵园的西侧,为汉光武帝的祭祀祠院,是后人为纪念汉光武帝而新建的祠宇。光武祠占地面积3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祠宇于1997年动工兴建,整体为组群建筑,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陈列配殿、山门、倒座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汉光武祠前临陡崖、后依青山、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殿宇建成后将成为陵区又一重要人文景观。 而汉光武帝陵则位于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呈「 ”枕河蹬山”之势,一反帝王选陵常规,为2000年封建历史之殊例,寓意何属,至今仍是一个谜。 【汉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前6年-后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太祖刘邦的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他于南阳郡舂陵乡起兵,与其兄长刘演联合绿林起义军,经昆阳一战消灭了王莽主力。后削平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 在位期间,他曾九下诏书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精简官吏等。由公元25-57年共在位三十二年。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曾任南顿令,庙号世祖,谥号光武。 【不葬邙山的缘由】 俗话说「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天下英雄都希望能在北邙修坟建陵。但原陵却是「 ”枕河登山”即葬在邙山背后、黄河之滨,所谓「 ”汉皇仰卧”。据说是因为刘秀的儿子脾气很倔,喜欢和父亲唱对台戏,刘秀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撵狗他追鸡。刘秀死的时候对他说:「 ”你把我埋到黄河底吧。” 刘秀的本意是儿子总和他对着干,这样正好实现了自己葬在北邙的愿望。可是这一次刘秀想错了。他儿子想:自己和父亲对抗了一辈子,没有听过一次话,就听一回吧。果然在滚滚黄河之中,为他已故的父皇修建了一座水中冥城。后来由于黄河改道北移,刘秀的坟就留在邙山与黄河之间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