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my犧牲:md聞訊長嘆一聲......

火烧 2022-02-17 17:28:31 1057
my犧牲:md聞訊長嘆一聲...... :人民網,作者:姜廷玉。my: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2011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週年。60年前,爲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my犧牲:md聞訊長嘆一聲......  

:人民網,作者:姜廷玉。

my: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

2011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週年。60年前,爲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由中國各族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牢記祖國和人民的囑託,滿懷着爲正義和和平而戰的堅強決心,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一起,同以美國爲首的侵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

my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決策後,新婚不久的md主席的長子my,主動請纓赴朝參戰,被彭德懷司令員稱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但不幸的是my在朝鮮戰場上僅奮戰了37天,就光榮犧牲了。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週年之際,我們深切地緬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my烈士。

md:決策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派兵進行武裝干涉,並令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了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隨後,美國任命其駐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爲“聯合國軍”總司令。

美國侵略朝鮮後,東北地區成了中國國防的重點.7月,md和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以解放軍第十三兵團(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和第四十二軍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擔負東北邊防安全和必要時援助朝鮮的任務。

8月4日,md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美國出兵朝鮮時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對於中國出兵援助朝鮮,md給出了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越過“三八線”。他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

9月15日,美國陸軍在飛機和艦艇火力支援下,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隊的退路,並大舉向“三八線”推進。朝鮮戰局發生逆轉。9月29日,美國當局指令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進攻,佔領整個朝鮮。10月1日,南朝鮮軍沿東海岸地區越過“三八線”北進。同日,美軍發出了要求北朝鮮投降的通牒。當天夜裏,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樸憲永緊急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直接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同時,金日成與樸憲永聯名給md寫了一封信,要求中國給予軍事援助。信中寫道:

敬愛的md同志!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的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

我們一定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爲爭取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着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就在10月1日這一天,md還接到了斯大林建議中國派部隊援助朝鮮的電報。斯大林在電報中提出:“根據目前的形勢,如果您認爲能夠爲朝鮮人提供援助部隊,哪怕五六個師也好,就應立即向三八線推進,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部隊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指揮員統率。”

10月2日凌晨2時,md立即致電東北軍區負責人高崗和第1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令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

10月2日這一天,md還親筆起草一份給斯大林的覆電,告訴他:“我們決定用志願軍的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我們認爲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爲如果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爲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電報分析了志願軍參戰後可能出現的形勢變化和志願軍作戰的困難,並請求蘇聯給予武器裝備援助。這份電報雖然沒有發出去,但從中可以看出md出兵援助朝鮮的決心已定。派志願軍出國援助朝鮮,與美軍作戰,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需要進行充分討論。10月2日下午,md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md認爲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但與會大多數人並不贊成出兵朝鮮。md原準備派bl率兵入朝,但bl託病推辭,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征。會議決定10月4日召開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出兵朝鮮問題。md要周恩來派飛機到西安,將彭德懷接回北京參加會議。

會後,md又通過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轉發了致斯大林的另一份電報,重點強調了中國志願軍出動後可能會出現的嚴重後果和中國的困難,以探測蘇聯對此的態度。md在電報中還告訴斯大林,中共中央準備召開會議進一步研究,並準備派周恩來和bl到蘇聯斯大林的療養地,與斯大林討論這件事。

10月4日,md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出兵朝鮮問題。會議一開始,md首先讓大家談談出兵的不利情況。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有種種顧慮,認爲新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我軍裝備落後等等。md聽了大家的發言後,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裏也難過。”

彭德懷於10月4 日下午到達北京。10月5日上午,md同彭德懷進行談話,彭德懷錶示贊成md出兵援朝的決策。當md提出要彭德懷掛帥出兵援朝時,彭德懷錶示:“我服從中央的決定。”md聽後,略帶感慨地對彭德懷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北冒進,我們要儘快出兵,爭取主動。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

在10月5 日下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彭德懷在聽了兩種不同意見的發言後,他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會議經過討論研究,達成一致,作出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決定由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員掛帥出征。隨後,md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發佈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md和黨中央作出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出兵朝鮮的戰略決策,是在我國存在着許多困難和敵強我弱力量對比懸殊的條件下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充分體現了以md爲首的黨中央大無畏的革命膽略和非凡的氣魄,體現了他們不畏強敵、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對於md的出兵援朝的戰略決策,彭德懷曾做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的進程證明了md的英明正確。”

作出決策出兵後,md又邀彭德懷到中南海自己家中,設便宴爲彭德懷餞行,詳談出兵的一些具體問題。md的兒子my作陪,他向彭德懷提出要求上前線抗美援朝,md表示支持,併爲my向彭德懷說請。

md和my、劉思齊在一起

md的長子my,1922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8歲時,由於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他也被關進牢房。楊開慧犧牲後,地下黨組織安排my和兩個弟弟到上海。後來,由於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my和弟弟在上海流浪街頭,歷盡艱辛和磨難。

1936年夏,上海地下黨組織安排my和mq到蘇聯學習。my在東方語言學院和優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5年,畢業後獲坦克兵中尉軍銜。

至今,在俄羅斯國家檔案館還保留着my當年填寫的檔案:“父親,中國革命的領袖;母親,烈士。”在他個人的簡歷中,是這樣填寫的:“母親生前,與她一起在獄中生活,母親死後,在上海掃地、端茶”,其實是在上海過着流浪打工的生活。

1941年冬末,根據聯共(布)中央的建議,my的老師勸他加入蘇聯國籍。my堅決地說:“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只要祖國一聲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國去。如果我加入了蘇聯國籍就不方便了。”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曾用俄文給斯大林寫信,請求上前線殺敵。他參加了蘇軍的大反攻,一直攻到柏林。my回國前,斯大林接見了他,並送給他一支手槍,作爲他參加蘇聯衛國戰爭的最高獎賞。

md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時常惦念心愛的兒子。有人從蘇聯帶回兒子的照片,md欣喜萬分,仔細端詳着長大了的兒子。md經常給兒子寫信,鼓勵兒子好好學習。1941年,md給兒子的信中寫到:“岸英文理通順,字寫得不壞,有進取的志氣,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着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md還親自挑選21種60本書給兒子捎去,希望兒子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1946年1月,my回到延安,來到日夜思念的父親身邊。md爲了讓兒子瞭解農村和農民,認識中國的國情,送my到陝北當農民,拜農民爲師。後又讓他參加中央土改工作團,搞土地改革工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my陪同兩名掃雷專家,帶領一個工兵排,作爲中央機關的先遣隊,首批進入北平,負責排除地雷、炸藥等,以保證重要設施和中央首長進城的安全。

爲了讓my能直接參加祖國的建設,md支持兒子下基層,到北京機器總廠擔任黨總支副書記。my在工廠悉心鑽研工廠管理和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想在工廠幹一番事業。他經常到工人當中,一邊幫工人幹活,一邊講些革命的道理。他不是幫工澆冷卻油,就是幫鑄工幹活,擡砂箱,裝沙子,髒活累活搶着幹。工人師傅都很喜歡他,但大家只知道他姓毛,是陝北來的,不知道這位深受工人喜歡的年輕黨總支副書記是md主席的兒子。

1949年10月15日,md爲兒子岸英和兒媳劉思齊在中南海菊香書屋舉行婚禮。徐特立、謝覺哉、蔡暢、康克清等參加了婚禮。大家向md表示祝賀,說岸英和思齊是一對好夫妻。席間,md舉杯走到劉思齊的媽媽張文秋面前說:“感謝你教育了思齊這個好孩子。爲岸英和思齊的幸福,爲你的健康乾杯!”婚禮結束後,md拿出其1945年去重慶談判時穿的一件黑色夾大衣,送給岸英和思齊,並風趣地說:“我沒有什麼貴重禮品送給你們,就這麼一件大衣,白天讓岸英穿,晚上蓋在被子上,你們倆都有份。”在場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

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抗美援朝的決定後,my立即向md、黨中央遞交了要求參加志願軍的申請書。md支持兒子參加志願軍,他想,兒子申請上朝鮮參戰,是第一個志願報名參加抗美援朝的,積極性很高,還是成全了他爲好。一些身邊的工作人員曾勸md說,岸英在單位裏負擔的任務很重,不好離開,還是不要去朝鮮參戰了。他們深知md已經爲中國革命失去了五位親人。可md卻回答道:“誰叫他是md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

10月7日,md在中南海菊香書屋爲彭德懷餞行,彭德懷看到my,說:“岸英已經長成大小夥子了,真快啊!”my說道:“彭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線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德懷笑着答到:“好,有勇氣。你這位參加過二戰,打敗過希特勒的坦克中尉,人不大,現代化作戰經驗還是滿豐富的麼!”

md指着my對彭德懷說:“我這兒子不想在工廠幹了,他想跟你去打仗,早就交上了請戰書,要我批准,我沒有這個權利,你是司令員,你看要不要這個兵?”

彭德懷馬上對岸英說:“不行。去朝鮮有危險,美國飛機到處轟炸。你還是在後方,搞建設也是抗美援朝。”

my懇求道:“彭叔叔,讓我去吧。我在蘇聯當過兵,參加過對德國鬼子的作戰,一直攻到柏林。”

彭德懷看了看md,md說:“我替岸英向你求個情,讓他到戰場上去鍛鍊自己。我看,你就收留了他吧。岸英會講俄語、英語,你到朝鮮,免不了跟蘇聯人、美國人打交道,讓他擔任翻譯工作。”

my高興地說:“彭叔叔,我要在您的指揮下,做一個好兵。”

就這樣,my要求上前線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當天晚上,my騎自行車到醫院,看望因作闌尾手術而住院的愛人劉思齊。出國作戰,尤其是跟彭德懷司令員一起行動屬於軍事祕密,my感到不好透露,卻又感到不能不告訴她。據劉思齊回憶:“他突然來到醫院說要出差,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讓我接不到他的信不要着急,主要是交通不便。”“他還拉着我的手說,現在全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會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好好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出差到什麼地方,去多長時間,一直沒有告訴我。最後,他偶然地問我,朝鮮半島你知道不知道?我說,知道,那正在打仗。可能是當時年齡小,根本沒有把出差和朝鮮戰爭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他走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多鐘了。”

從醫院出來後,my又去看望岳母張文秋,與岳母一直談到凌晨2點多鐘。他告訴岳母出差時間很長,希望岳母能在他不在北京這段時間照顧他的弟弟岸青。臨別時,岳母送他一支鋼筆和一塊手錶。

10月8日,my來不及向家人告別,也沒有時間去醫院看望妻子,急匆匆地隨彭德懷和臨時組成的指揮所人員乘飛機趕赴東北。臨行前,他把早已寫好的給舅舅的信投入郵筒。他信中告訴舅舅他在北京機器廠工作情況和他即將離開北京,寫到:“我在北京機器廠工作已近兩個月,這個工作很適合我,是一個最好的實習大學,可學到許多東西……我還想加緊學一門技術,不料因有別的工作,暫時把我調走了,又離開北京了,請你們不要掛念。”

my隨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乘飛機前往東北途中,在飛機艙裏,彭德懷看着my,深感md主席日夜爲抗美援朝操勞,現又送兒子上前線,無限敬重的心情油然而生。同時,他也爲my積極要求上前線的決心所感動,他脫口說道:“my是我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

my隨志願軍司令部跨過鴨綠江後,擔任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的翻譯。

my在志願軍總部,和其他同志一樣沒日沒夜的工作,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殊待遇,也沒有向任何人透漏過自己的出身。除少數領導外,一般人都認爲他是一個年輕、能幹的俄語翻譯。

據彭德懷的軍事祕書楊風安回憶:my平易近人,彭德懷司令員多次提出要my與他一起吃飯,my謝絕說,都是一樣的飯菜,和辦公室的參謀們一起更好些,更隨便些。my除擔任俄語翻譯工作外,辦公室沒有再分配他其它任務,但my積極主動地參與辦公室的各項工作,所以,大家對他都很尊重。

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朝鮮首相金日成和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來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所在地朝鮮朔州以東、北鎮西北的大榆洞,與彭德懷司令員會晤。my擔任翻譯工作,這是my到朝鮮後首次擔任翻譯。他用流利的俄語向拉佐瓦耶夫翻譯了彭德懷介紹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的情況和即將發動第二次戰役的計劃。當晚,my連夜在蠟燭下整理了會談的翻譯記錄。

志願軍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是當地的一箇舊礦,比較引人注目。志願軍司令部附近又集中了4部電臺,收發電報比較多。美軍通過空中偵察和無線電測向,發現大榆洞是志願軍的重要指揮機關。所以,美軍飛機經常在大榆洞志願軍司令部上空盤旋偵察,活動頻繁,有時還俯衝掃射。志願軍一些領導人擔心彭德懷司令員的安全問題,給黨中央和md主席發電報。

11月21日,周恩來得知志願軍司令部不大重視自身安全,以中共中央名義致電志願軍司令部黨委:“爲保證志司指揮機關及其領導同志的安全,中央責成志司黨委應成立決議,規定志司駐地應經常變動,電臺應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須按標準挖好,並佈置地下辦公室。凡遇敵機來襲,負責同志必須進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應違背。”11月24日,md又致電彭德懷等志願軍領導人,指出:“請你們充分注意領導機關的安全,千萬不可大意。”“此次戰役中敵人可能使用汽油彈,請你們研究對策”。

根據中共中央和md的指示精神,志願軍黨委常委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志願軍總部的防空和彭德懷司令員的安全問題。會議決定,志願軍司令部機關全體人員於25日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彭德懷司令員的安全由洪學智副司令員負責。

11月25日拂曉前,洪學智副司令員急忙來到彭德懷司令員作戰辦公室,請其到山溝的防空洞裏去辦公。彭德懷倔強地說:“我不走。”

洪學智看勸說不行,也不顧彭德懷發脾氣,硬拉着彭德懷出門。接着,洪學智喊:楊鳳安!把彭總的辦公用品(毛筆、墨盒、電報、稿紙)拿來!警衛員!把彭總的鋪蓋和行軍牀拿到防空洞去。

彭德懷司令員進入防空洞後,便召集鄧華、洪學智兩位副司令員研究第二次戰役打響的時間和打響後如何縱深穿插及實施迂迴包圍等問題。過了兩個多小時,彭德懷叫軍事祕書楊鳳安去辦公室問問值班參謀瞭解一下前線的情況。楊鳳安剛來到司令部辦公室的門前,看到敵人兩架B_26轟炸機從辦公室旁邊上空飛過。楊鳳安進屋後馬上告訴辦公室裏的人“要注意防空”,隨即向作戰處副處長成普和參謀徐元畝瞭解前線的情況。此時,my和參謀高瑞欣因爲昨晚加班太晚,還未吃早飯,楊鳳安看到他倆正在辦公室裏圍着火爐熱早飯。

楊鳳安了解情況後準備回去向彭德懷司令員報告,一開房門,又見幾架敵機飛來,便喊了一聲:“不好,快跑!”這時敵機凝固汽油彈已離機艙,有幾十枚投在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及其周圍,頓時烈火沖天,濃煙滾滾,一片火海。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參謀龔傑回憶說:24日夜我值班到天亮,當夜,my、高瑞欣二人在志願軍政治部的山洞裏休息,25日9時以後纔回到辦公室。當時他倆還未吃早飯,可是飯已經冷了,他們熱了飯還未來得及吃,就遇敵空襲不幸犧牲。

楊鳳安從司令部辦公室急速跑到防空洞,向彭德懷報告說:“辦公室的人員,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沒跑出外,其他同志都已安全脫離,看來岸英和瑞欣同志犧牲了。”

彭德懷聽後頓時站立不穩,臉色蒼白,眼含熱淚,久久一言不發。過了一會兒,才喃喃地說:“岸英和瑞欣同志犧牲了,犧牲了。”說着走出山洞,來到出事現場。彭德懷看着燒焦的屍體,心情十分沉重。人們從一隻燒焦的錶殼上,分辨出了my的遺體。這隻表是他出國前夕岳母送給他的紀念物。在清理my烈士遺物時,只發現一個很小的帆布包,裏面有幾件換洗的衣服、一把小剪刀,還有《達爾文傳》等一批他心愛的書籍。

這天,彭德懷中午飯也沒有吃,坐臥不安。他沉痛地說:“這事要報告md他老人家”。他和志願軍黨委成員商量後,決定把這次不幸事件報告中央軍委。於是,他以志願軍司令部名義給中央軍委起草電報。短短的電文,他竟寫了一個多鐘頭。 電文如下:

軍委並高(崗)、賀(晉年):

我們今日7時已進入防空洞,my同三個參謀在房子內。11時敵機4架經過時,他們4人已出來。敵機過後,他們4人返回房子內,忽又來敵機4架,投下近百枚燃燒彈,命中房子,當時有兩名參謀跑出,my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燒死,其他無損失。

志司 25日16時

當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接到志願軍司令部關於my犧牲的電報後,禁不住眼淚流淌,他深知這對md主席的心靈打擊有多麼大,與lq商量,考慮到正在病中的md仍在指導抗美援朝戰爭,決定並通知md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暫不將my犧牲一事告訴md。

1951年1月2日,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次戰役取得勝利、朝鮮戰局得到基本扭轉之後,周恩來纔將志願軍司令部1950年11月25日關於my犧牲情況的電報送給md主席看,並附信說:

主席、qj同志:

my同志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但已送少奇同志閱過。在此事發生前後,我曾連電志司黨委及彭,請他們嚴重注意指揮機關安全問題,前方回來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個很好的機要參謀。勝利之後,當在大榆洞及其他許多戰場多立些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烈士墓碑。

周 恩 來

當中央機要辦公室主任葉子龍拿着電報走進md主席的辦公室時,md正在沙發上看報紙。葉子龍將電報交給md,然後默默地站在旁邊。葉子龍回憶說:md像平常一樣,放下報紙,接過電報看了起來。這時,我感覺空氣彷彿凝固了。md將那份簡短的電報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鐘,他的頭埋得很深。當他擡起頭時,他的臉色非常難看。

md將目光緩慢移向茶几上的煙盒,顫抖着從煙盒抽出煙來。屋子裏,只聽見md吸菸聲。是煙燻了還是過於悲哀,md的眼睛溼潤了,可還是沒有哭出來,他頂住巨大悲痛只“唉……”了一聲說:“誰讓他是md的兒子……”他向葉子龍擺了擺手說:“戰爭嘛,總會有犧牲,這沒有什麼!”

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回憶說,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不長,md卻看了很久,長嘆了一聲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只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md精神偉大,而實際的打擊則不小。

四、烈士逝去的日子

1951年2月16日,彭德懷急電md主席,要求利用作戰間隙回北京向中央當面彙報朝鮮戰局。md覆電同意。

2月20日晚,彭德懷回國。21日下午乘飛機抵達北京西郊機場後,立即乘車直奔中南海。md不在,彭德懷又趕赴到西郊玉泉山md住處要進行彙報。但此時md當時正午睡,他不顧警衛人

員勸阻,推門而進。md得知彭德懷前來彙報,立即起牀。md一面穿衣,一面打趣地說:“只有你老彭纔會在人家睡覺的時候闖進來提意見。”

md得知彭德懷還沒吃午飯,說:“你必須先吃飯,你若不吃飯,我就不聽彙報。”彭德懷只好到食堂匆匆吃了幾口,回來即向md詳細彙報了朝鮮戰局,說明從敵我現實情況分析,朝鮮戰爭不能速勝。彭德懷向md彙報說:我軍現在是出國作戰,與在國內作戰突出的不同之處:一是兵員補充不能取之於敵,現在志願軍傷亡很大,得不到及時補充;二是敵機轟炸,道路、車輛毀壞嚴重,物資得不到及時補充;三是嚴冬季節,戰士衣服單薄破爛,大量生病和凍傷;四是幾十萬志願軍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應,指戰員靠的是一把炒麪一把雪堅持作戰,嚴重影響作戰行動。我們現在是一無空軍掩護,二無足夠的高射火炮,運輸車輛大部分被中途炸燬。我們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後方的交通運輸,是無法堅持長期作戰的。md聽後,沉思了一會兒說:“中央對志願軍在朝鮮前線的困難處境很關心,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彭德懷感到,md主席給了抗美援朝戰爭一個機動而明確的方針。

彭德懷還向md詳細彙報了my犧牲的經過,並以內疚的心情檢討說:“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志司的同志們至今還很悲痛。”

md聽罷,一時沉默不語。他伸手去拿煙,兩次都沒有將煙從煙盒裏抽出來,最後還是警衛戰士幫他取出香菸。他大口地抽着,兩眼凝望窗外已經蕭條的柳枝,輕輕地背誦起《枯枝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然後,md擡起頭來,沉痛而緩慢地對彭德懷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作爲無產階級戰士、共產黨員,他盡到了自己責任。你要回去講,岸英是志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不要因爲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不能因爲是我、黨主席的兒子,就不該爲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事業而犧牲。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那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

彭德懷靜靜地聽着,他深知,my的犧牲,對md主席的打擊有多大,他忍受着老年喪子的巨大悲痛。

md還叮囑彭德懷:“現在美國已使用在朝鮮戰場上的各型飛機約一千多架,你們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司令部的安全。”

2月25日,根據md主席的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共同召集中央軍委各總部負責人會議,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參戰和如何保障志願軍的物質供應問題。3月1日,彭德懷離京返回朝鮮戰場。

my“出差”後,妻子劉思齊一直思念着丈夫。1950年11月,她收到丈夫的一封信,信中囑咐她好好學習,還說結婚很少在一起,表示內疚。後來,劉思齊再也沒有收到丈夫的信。

劉思齊回憶說:“後來很長時間收不到岸英的來信了,我想到他說過收不到信不要着急,所以心裏一直很踏實。”“大概1952年的時候,有一天,侯波突然給了我一張my戴着朝鮮人民軍軍帽的照片,我一下子呆住了,就像雷打的一樣。毫無疑問,岸英到前方去了,我馬上意識到這麼長時間沒有來信,一定有什麼事。從那時起,我心裏直打鼓。看到主席,我又不好問,他也對我從來不談這些事。”

my同志之墓

md強忍着悲痛,把心血傾注到黨和國家大事上。兒媳劉思齊每次來看望他,雖然自己心裏非常難受,但他還得裝着若無其事的樣子。後來,他逐步給兒媳進行“墊底”教育,說幹革命就會有犧牲,並一一給她數着家裏爲革命犧牲的烈士:楊開慧、毛澤民、毛澤覃、毛楚雄……

劉思齊心裏有着一種不好的預感,感到父親有什麼事瞞着他。劉思齊回憶說:“我記得夏天的一天,在主席的辦公室裏,我問他:爸爸,岸英好長時間沒有來信,出差後就來過一封信,是怎麼回事?主席說:他已經不在了,犧牲了……”“似晴天霹靂,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劉思齊痛不欲生,放聲痛哭。md不然地坐在沙發上,臉色蒼白,心潮翻滾。

哭聲驚動了周恩來,他急急忙忙趕過來。周恩來無意中碰到md的手,心中一驚,急忙說:“思齊,好孩子,你別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冰涼了,他也悲痛難過啊!”

劉思齊慌忙止住哭泣,滿臉淚痕地望着md,歉意地說道:“爸爸,我再也不哭了!”md痛苦地拍着劉思齊的手說:“好女兒,從今後,你就是我的親女兒。”

關於my的遺體的安葬問題,1954年12月24日,解放軍總幹部部擬一電稿,提出將my的遺體運回北京安葬。彭德懷從大局考慮,沒有同意這個建議。爲此,彭德懷給周恩來總理寫信,明確表示:

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經過,不愧爲md的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亦無異議。

my犧牲:md聞訊長嘆一聲......

12月25日,周恩來在彭德懷的信上批道:“同意彭的意見,請告總幹部部另擬覆電。”

md同意彭德懷的意見,並指出: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埋在朝鮮國土上,體現了我們與朝鮮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凝成的。

中共中央採納了彭德懷的建議,決定將my的遺體移葬於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爲my立了大理石的墓碑,上面鐫刻着郭沫若題寫的“my同志之墓”7個大字,墓碑的背面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刻下的一段碑文:

my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md同志的長子,一九五0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my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將永遠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

my烈士永垂不朽!

md和他的愛子my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向祖國和人民展現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爲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md青年時代的好友周士釗在回憶中說,他曾當面向md主席問過:爲什麼要送my上朝鮮前線?md回答說:你說我不派他去,他就不會犧牲,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是主張派兵出國的,這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我作爲黨中央的主席,作爲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

(姜廷玉:全軍首席軍史專家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如果您有法律問題,請您通過私信平臺向我們提問具體說明您所需要的法律問題的事實以及問題,小編將竭力爲您解答,但意見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