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中国网球发展现状

中国网球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在起点低、基础差、交往少的情况下逐渐发展,1953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包括网球在内的四项球类运动会(篮、排、网、羽),1956年举办全国网球锦标赛,后来全国网球等级联赛定期举行,并实行升降级制度,还定期举办全国网球单项比赛、全国硬地网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近年来又搞起了巡回赛,另外,老年网球赛、高校网球赛、少年网球赛。
这些竞赛对促进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年代以来,我国网球运动水平提高幅度较快。
1986年第10届汉城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李心意获女子单打冠军。
1990年第11届北京亚洲运动会网球比赛,我国运动员获得三块金牌、三块银牌和一块铜牌(男子团体冠军、潘兵获男子单打冠军、夏嘉平和孟强华获男子双打冠军)。
女子队参加1991年联合会杯网球团体赛,在58个参赛队参赛队中进入16强,李芳从国际网球排名200号位跃升到155位,夏嘉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网球比赛获得男子单打冠军,李娜两次获得大满贯。
这些成绩说明我国网球运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令人鼓舞。
当然,从世界角度看,我国网球水平存在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1、网球人口少大众基础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经常打球的网球人口(实质性人口)只有60万人左右,网球爱好者(非实质性人口,包括不打球的喜好者)也仅在400万人左右。
即:网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点七,爱好者占万分之三十一点六,这一数字与许多国家差距极大。
如按体育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排位,网球至少在第20位之后,在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中排末
位,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2、网球竞技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女单在世界网球排名100名内的仅有三人、而男单却远远排在9OO名之外。
即便是在亚洲,中国男女单打的排名也位居印度、日本、韩国等之后。
今年澳网之前,我国运动员从未被列入“四大公开赛”的种子选手之列。
职业选手的弱势姿态,不但难以获得同国际高手对话的资格,而且在国人心目中长期处于低位。
3、网球经济举步维艰
中国整个体育产业总值不到全国GDP的千分之二,按体育增加值算尚不到千分之一,其中的网球经济更是微乎其微。
而美国仅靠一年一度的“公开赛”,所得收益就超出我国网球经济总量的几十倍。
1919年,当大多数中国的小脚女人足不出户还在忍受缠足的巨大痛苦时,欧洲的朗格朗已经穿着裙子自由自在地上场比赛了。
尽管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中国网球协会(1953年)就成立了,但网球在中国真正兴起只有1O年左右的时间。
发展历史的短暂还表现为:职业球手的收入低,许多球员月薪仅在6OO元左右,与足球等的高收入形成天壤之别,多数选手甚至入不敷出。
这也使许多身材条件好的少年都离“网”而去,转向“足”“篮”。
另外,资金窘迫、教练水平低、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球员心理不成熟,国际大赛经验欠缺、市场体制及人才机制不健全等等,也都是竞技水平不高的制约因素。
4、中国网球“阴盛阳衰”
网球和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不同,网球是一项非常个体化的运动,运动员都是个人参赛,而以前我们国家的球员都不参加国际大赛,因而也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随着后来网球打开了国际化的界限之后,我们很多选手的走上了国际赛场,而我们的女队又选准的突破口,所以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在这个方面男子比女子又滞后了3-5年,所以男子的发展要从级别更低的一些赛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