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个回合怎么算 古代武將對決真需要大戰三百回合才分勝負嗎?

火烧 2021-06-03 13:43:09 1057
古代武將對決真需要大戰三百回合才分勝負嗎? “大戰三百回合”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形容古代作戰的一個詞彙。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回合呢?“回合”這個概念,有兩種意思。一是歐洲中世紀騎士比武大會中騎槍衝刺

古代武將對決真需要大戰三百回合才分勝負嗎?  

“大戰三百回合”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形容古代作戰的一個詞彙。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回合呢?“回合”這個概念,有兩種意思。

一是歐洲中世紀騎士比武大會中騎槍衝刺的回合制。即雙方騎槍對衝,一次爲一回合。如果一方被擊落馬下,則另一方獲勝;如果雙方同時落馬,或者雙方都未落馬,則重新開始下一個回合,直到決出勝負。二是格鬥。即雙方(不論步戰馬戰)以類似hema比賽的方式交手,一方出招被對方格擋,或者擊中對方爲一回合,即一次攻防結束爲一回合。有時雙方一招之後立即脫離接觸,有時雙方站樁拼刀,連續進行幾個回合的對攻。 這又可以分爲無甲械鬥和有甲械鬥兩類。

1. 無甲械鬥。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引用一段發生在真實戰場上的場景。滑鐵盧戰役,蘇格蘭灰騎兵(Scots grey)的中士Sergeant Charles Ewart連續幹掉八個法軍,並奪取一面軍旗,戰鬥過程軍士自述如下:“正是在那次衝鋒中我奪取了敵人的鷹旗(法國第45步兵團的鷹旗,後成爲英國灰龍騎兵團的團旗。在這段文字描述的場景發生之前艾華特中士已經砍倒了四個護旗手和一個執旗手——譯註)。爲它我和一個法國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他先是向我的下盤猛刺一劍,但我躲開了並向他頭上砍去,把他砍倒了。之後一個槍騎兵向我衝來,我讓那矛從右邊刺過,然後砍中了他的下巴,向上直砍到牙齒。接下來是一個步兵,他向我開了一槍沒打中,於是就挺着刺刀衝過來,我再一次很幸運地躲了過去並當頭把他砍倒,從而徹底結束了這場爭奪。”——沒有什麼拖沓,就是幾招之內結束戰鬥。

而hema,即歐洲古典劍術比賽,模擬的是無甲/輕甲狀態下的械鬥。其中絕大多數比賽都是幾招之內分出勝負。B站上有一段【武術賽事】2016瑞典HEMA劍魚軍刀saber冠軍賽的視頻,本人按照回合的第2個定義,做了一個統計。

01:11----01:46,五個回合 35

01:57----02:02,八個回合 5

02:16----02:31,三個回合 15

02:43----03:13,八個回合 30

03:20----03:26,兩個回合 6

03:38----03:54,六個回合 16

04:07----04:22,三個回合 15

05:40----05:52,五個回合 12

06:04----06:17,七個回合 13

06:27----06:32,一個回合 5

07:14----07:25,四個回合 11

07:36----07:45,四個回合 9

07:58----08:06,三個回合 8

08:16----08:21,三個回合 5

08:34----08:44,三個回合 10

08:56----09:13,三個回合 17

雙方共進行了十六次交手,時間分佈爲5 6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30 35,共用時212秒,每次交手平均用時13.25秒;回合數分佈在1--8回合,共進行68回合,每次交手的平均回合數爲4.25回合。當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樣本,且純手動統計,出現誤差在所難免,但是已經能夠一窺無甲械鬥的樣貌。

一般來說,在交戰雙方沒有任何一方消極避戰、拖延時間的前提下,無甲械鬥交手不過四五回合、時間不過十幾秒,就能給任意一方造成殺傷。如果以讓對手喪失戰鬥力或者取人性命爲目的,則十幾個回合之內、時間不過一分鐘,就能決出勝負。

這是因爲攻擊武器從拳腳變成了器械,而防守還是血肉之軀。而器械的威力遠在拳腳之上。器械的威力可以這樣來理解:前手刺拳全力擊中對方,可能也只是造成眩暈效果;而刀劍只要足夠鋒利,手腕一抖就能削下手指。如果這是持劍手,那麼很容易造成無法握住兵器的後果。一句話,因爲攻高防低,導致容錯率降低,即使高手也可能被低水平選手反殺。在比賽裏,這可能只是一個不小心送出去的一分,在實戰中這可能就要了命。接下來我們來看有甲械鬥。

2. 有甲械鬥。

一个回合怎么算 古代武將對決真需要大戰三百回合才分勝負嗎?

有了盔甲的防護,戰鬥時間會不會延長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爲人類幾千年的冷兵器戰爭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盔甲發展史,實質就是武器vs盔甲的不斷升級,直到最後火器的出現徹底淘汰盔甲。(盔甲:我容易嗎我......)如果盔甲不能提供足夠的防護,那麼各主要文明何必費力發展重裝騎、步兵呢?所以,我們要細分這個問題。如果是步戰情況下,使用刀劍之類的兵器,盔甲(這裏特指鐵甲)基本免疫。除非是雙手大力劈砍/突刺,不然很難對一個重甲戰士造成傷害。

但馬戰的情況不同。

1. 《三國志》:(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個大家都熟悉。

2.《晉書》:平先亦壯健絕人,勇捷如飛,與(陳)安搏戰,三交,奪其蛇矛而退。----十六國時期,前趙猛將平先大戰當時的另一個猛將陳安,不過三個回合,就奪取了後者的長槍。

3. 《南史》:安都望見爽,便躍馬大呼,直往刺之,應手倒。左右範雙斬爽首。----薛安都復刻了關羽斬顏良的壯舉,也是一招制敵。

4. 《南史》:(焦度)與魏豹皮公遇,交槊鬥,豹皮公墯地,禽其具裝馬,手殺數十人。----從描述來看,交戰時間極其簡短。

5.《北史》:又從平涼州,沮渠茂虔令一驍將與陵相擊,兩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墜馬。陵恐其救至,未及拔劍,以刀子戾其勁,使身首異處。

6. 《北齊書》:賊中有一驍將,超出來鬥。(綦連)猛遙見之,即亦挺身獨出,與其相對。俯仰之間,刺賊落馬,因即斬之。----“俯仰之間”,即時間短。

7. 《舊唐書》: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在評書中尉遲敬德與單雄信大戰三百回合,現實中一擊制敵。

8. 《舊唐書》: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衆之中,人馬辟易。

9. 《新唐書》:(王)難得怒,挾矛駷馬馳,支都不暇鬥,直斬其首。

10. 《明史》:(傅友德)單騎奮槊刺其將韓乙。

以上情況大多是騎槍對衝。如此來說,騎槍對衝實在是冷兵器時代限定條件最多的,同時也是最兇險的一種交手方式。這時我們再看秦瓊的傳記:“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誇衆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衆中,莫不如志,以是頗自負。”秦瓊多次在兩軍陣前跟敵方驍將玩騎槍對衝,每次都取得了勝利(莫不如志),當然有驕傲的資本了。

那麼非騎槍對衝情況下的近身格鬥呢?

1. 《宋史》:(敵將)槍直珪胸而傷右臂,(王)珪左手以杵碎其腦。繼又一將復以槍進,珪挾其槍,以鞭擊殺之。----宋將王珪,面對敵方兩個槍騎兵,一鐵杵幹掉一個,一鐵鞭又一個,乾淨利落,沒有大戰三百回合的描述。

2. 《舊五代史》:(周)德威微服挑戰,部下僞退,陳章縱馬追之,德威背揮鐵撾擊墮馬,生獲以獻,由是知名。----陳章綽號“夜叉”,極其驍勇,結果被周德威“回馬撾”一擊落馬被俘。交戰雙方都是當時的猛將,可戰鬥過程並沒有像小說裏那樣你來我往、鬥個天翻地覆,就是簡潔高效的一招制敵。

3.中世紀蘇格蘭國王布魯斯vs英國騎士波鴻的亨利。結果是布魯斯躲過亨利的騎槍衝刺,在兩馬相交之際,一斧子把對方的腦袋劈成兩半。也是電光火石之間決出勝負。

綜上所述,重騎兵之間使用重武器的有甲械鬥,往往一招制敵,沒有出現如小說裏寫的大戰三百回合的場景。一是就騎槍衝刺模式來說,騎槍之下,衆生平等;二是就近戰武器來說,鞭鐗錘撾斧之類的武器因爲它們的鈍擊屬性,憑藉戰馬賦予的速度,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盔甲所帶來的防護。因此,兩位猛將騎馬大戰三百回合的事情,也就在評書演義裏存在,實戰中一般不會出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超重裝輕騎兵,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