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家沱发展 李家沱的历史遗迹

火烧 2022-01-20 21:39:38 1131
李家沱的历史遗迹 重庆是工业重镇而李家沱则是重庆工业的缩影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市外企业逐步向重庆市内迁移,李家沱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重镇。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水电行业、毛纺行业、陶瓷行业、
李家沱发展 李家沱的历史遗迹

李家沱的历史遗迹  

重庆是工业重镇

而李家沱则是重庆工业的缩影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市外企业逐步向重庆市内迁移,李家沱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重镇。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水电行业、毛纺行业、陶瓷行业、化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占据着李家沱的经济市场。

解放前,李家沱比较知名的企业毛纺织染厂、水轮机厂、六棉厂等迅猛发展。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更是成为当地人的“衣食父母”,那时李家沱拥有大约3.7万常住人口,镇上95%以上的人都是工厂职工、家属和退休人员。

像毛纺厂、水轮机厂等仅职工就达四五千人。

当年李家沱依仗着在杨家坪、大渡口、南坪、鱼洞相对中心的位置得到历史的青睐,因此大量的重型工业厂矿云集于此,李家沱是重庆南部当仁不让的中心。

1988年,九龙坡区政府正式搬离李家沱,随着重庆产业体系的逐渐升级与转型,李家沱的工业发展步入平缓下降期。

这些工厂如今已所剩无几。

乾隆年间古石像 老一辈人的精神寄托

长江李家沱段由于河道拐弯,变得水流湍急,形成一个很大的回水沱。

“由于江水湍急,许多船只在过河时沉落江底。

”涂长华说,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古时李家沱青岩子的长江回水湍急,漩涡不断,许多出航的船只在此处遇难。

老百姓为求平安,就在江畔岩石上凿刻出一人像,涨水时乘着船只来祭拜。

石像雕刻在距地面十余米的崖壁上,手持斧头坐在船上,面朝长江怒目瞠视。

如今历经风雨沧桑,石像依旧,船只不再,李家沱的人们早已结束了轮渡生活,这里仍旧是老一辈人的精神寄托。

在距石像四五米的悬岩上,修有一座寺庙,“这庙恐怕是最小的庙了”,涂长华说,庙里只有佛像,整个庙连一个人也容不下,庙下方刻着“乾隆四十一年建”的字样。

听老人们讲,过去李家沱一年要淹死不少人,于是人们常到青岩子,爬到半岩上的青岩子庙上香,祈求守护当地人,保其出入平安,一路顺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