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称大臣为爱卿 皇帝:“朕想改立皇后,爱卿怎么看?”大臣:“关我毛事!”
皇帝:“朕想改立皇后,爱卿怎么看?”大臣:“关我毛事!”
唐朝初期,有一位与李靖齐名的开国功臣,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就是徐茂公李绩。原本他名叫徐世绩,字懋功,后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李姓,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才改名为李绩。
纵观李绩的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皇帝的信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难得的文武全才,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太宗曾这样评价他:“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李绩之所以如此受宠,不仅仅因为他战功显著,更依赖于他极高的情商,通过唐高宗改立皇后一事就可以看出。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把年仅14岁的武则天纳入后宫,虽然当时的武则天年轻貌美,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却因性格上的缺陷,并未获得唐太宗的宠爱。但是,武则天并没有自暴自弃,很快就把目光瞄向了李治,两人的关系日渐密切。唐太宗驾崩后,李治继承了皇位,武则天则被要求出家为尼。
也许是当时唐朝的社风风气比较开放,李治通过各种手段,令武则天还俗,并把她纳入自己的后宫,大臣们也都没有太过反对,可能对于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武则天的野心很大,不是小小的妃子封号就能满足的,他想要的更多,成为皇后则是她接下了最为重要的一步。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迷的七荤八素,不仅冷落了王皇后,还因武则天的耳旁风,让他产生了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想法。公元655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唐高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改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甚至差点撸起袖子与皇帝拼命。
众所周知,这些朝廷重臣,尤其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官,对于皇帝无缘无故改立皇后一事相当接受不了,认为唐高宗这是沉迷于美色,无心于国事的表现。唐高宗相当生气,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居然改立个皇后都被大臣所掣肘,越想越生气。
唐高宗用旁光瞟了一眼李绩,他是极少数没有反对自己的大臣之一,就面带微笑的问道:“关于朕改立皇后一事,爱卿有何看法?”李绩内心十分纠结,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一旦回答不够完美,后果会非常严重。若他表示支持,那些同僚肯定会对他口诛笔伐,骂他为软骨头;若表示反对,就公开与皇帝和昭仪武则天为敌,轻则丢掉乌纱帽,重则会连累整个家族。
经过五秒钟的思考,李绩只回了唐高宗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意思是说,这是皇帝你的家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管我鸟事!此句话看似敷衍,简直如同废话一般,实则相当高明,既不得罪同僚,也不得罪皇帝和武则天,虽然有踢皮球的嫌疑,却不失为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回答。
不久后,唐高宗还是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对李绩则更加的器重。后来,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对那些当初反对自己被立为皇后的大臣,丝毫没有留情,如长孙无忌被赐死,褚遂良被贬官,他们的子孙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反观李绩,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愈加收到重用,其家族也是更加显赫。东封泰山之时,唐高宗诏封李绩为封禅大使,于是随从李绩东去。途中在滑州住宿,李绩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绩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给她衣服,还封她为东平郡君。

公元669你那,76的李绩病逝,唐高宗和武则天哭的一塌糊涂,并为其辍朝七日,赠李绩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从这就可以看出,李绩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能够成为官场上的不老翁,过人的情商起到的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