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姓湛的辈分排列 历史上的湛姓名人

火烧 2022-11-25 02:03:13 1058
历史上的湛姓名人 1.历史上的张姓名人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

历史上的湛姓名人  

1.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

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

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

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

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

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

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

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姓湛的辈分排列 历史上的湛姓名人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

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

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

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

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

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

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

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

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

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

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

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

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

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

2.在历史上张姓的名人

翻开历史长卷,张氏名人跃然纸上,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凿空西域的张骞;有勇冠三军的张飞,血洒睢阳的张巡;有抗金名将张浚,抗倭英雄张经;还有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军将领张自忠,有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名将张云逸.这些文臣武将无不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景仰.在科学领域张氏名人也有卓越的贡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久负盛名.第一次测量地球子午线的张姓僧人一行,中国人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天文学家张玉哲,都是张氏族中的佼佼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张氏族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南宋有“东南之贤”之誉的理学家张拭,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张 君劢,中国第一家哲学杂志创办人张东逊,也都是张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文学艺术界,张姓族人也是成就斐然.有“草圣”之誉的张芝、张旭,有南朝“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有传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有《十咏图卷》作者张尧,还有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他们的作品都成为国家级珍宝.张姓文学家更是享誉中外,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有宋代“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著名词人张光,散文大家张岱,还有明末著名文学家、“复社”创始人张溥,他们的作品都脍炙人口,声溢文坛.在张氏名人中还有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出版界巨擘张元济,先中状元后投入实业界的张謇,南洋华侨领袖张振勋等.。

3.历史上有哪些性湛的名人

湛方生, 东晋末期诗人, 有集十卷。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当生活于东晋后期。曾任卫军谘议。湛方生的诗以写景之作见长,诗风较平淡,略近于陶渊明。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4.张氏历史名人有哪些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3、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4、张飞 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197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5、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扩展资料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

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参考资料:张姓-百度百科。

5.历史上有哪些性湛的名人

湛方生, 东晋末期诗人, 有集十卷。

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当生活于东晋后期。

曾任卫军谘议。湛方生的诗以写景之作见长,诗风较平淡,略近于陶渊明。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

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

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

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

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6.历史上有哪些性湛的名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名人 湛 贲:宋长史茂之十二世孙。

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贞元中登第,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后为毗陵守。

湛 温:五代时光州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

王审知养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延翰命温往饯,且鸩之。

温惧争斗,道貌岸然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湛 然: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常州晋陵荆溪(今属江苏省宜兴)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学者称甘泉先生。

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从陈宪章游,是陈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

湛若水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礼。湛若水书法亦学乃师,陈白沙善用一种特殊的“茅龙笔”,笔性与一般的毛笔有异,写出效果自然不同。

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也应是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略有不同。

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能自出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

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

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

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贫"的地步。

在外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 湛姓 一、姓氏源流 湛(Zhàn)姓源出有四: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 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

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即去斗去雚为姓,遂成湛氏。

子孙沿袭,传延至今,已有四千余年。 这在典籍《百家姓》中注释有: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第三子大节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

大节,是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执政期间(公元前 770~前720年)为洛阳令,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为礁阳令,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已达八十七世,人丁甚是兴旺。

谌氏一族在东汉顺帝刘保执政时期(公元126~144年),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谌重,字文叠,江西坞土塘人,后迁豫章(今江西南昌),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辅都尉、右内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后出任荆州刺史,敕封汉昌侯。谌重是全国各地谌氏族人的重要先祖之一。

到唐朝时期,太常博士林宝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奉诏组织编撰了著名的《元和姓纂》,在该书中,林宝将“谌”误为“湛”字,以谌重为“湛”姓,记载为“湛重南昌人,汉末大司农。” 据本书考证,在隋、唐时期,谌氏族人聚集的古新淦之地(今江西樟树)有一个称作“湛溪镇”的地方,大概就是因地名而误笔之故。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著名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里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余处外,徙近而邻邑,远而湘黔,皆根本五里。”

裨谌,是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 史书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 在裨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谌氏。

但同第二个渊源类似的,古代的姓氏学家已经把“谌”误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来就带着“湛”之姓氏,源源不断地迁徙祖国大江南北各地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居住在湛地的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湛,水名,源出古应国犨县鱼齿山(今河南宝丰),东向流经叶县至襄城县境之后,汇入于北汝河。

湛邑,在春秋初期属于郑国,继而被楚国所占,后又属于晋国。 到了战国初期,湛邑又属于韩国。

秦国灭韩国之后,在湛邑设置了父城县,汉朝时期因之。隋、唐时期,湛邑先后被称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等。

到了宋朝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当时湛邑境内有兴旺的白酒酿造、汝官瓷窑、冶铁工场等,物兴源沛,宝货丰发,宋徽。

7.中国湛氏有多少人

地望分布:(全国总共湛姓约10多万人),源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现湖南汨罗(1万多人),广东增城(1万多人),湖南平江1万多(哲寮村3000多人)分布较为集中。

七百年之前,湛氏一支从江西迁至福建,再由福建莆田迁至广东新塘。湛家先民,在广东增城新塘创造了新的湛氏家园。

之后,又向外延伸发展,包括贵州,广西玉林等地。 安徽省寿县众兴镇新店村湛圩队800多 ,广西省灵山县三隆镇有3000多湛姓人家,广西桂林灌阳县水车乡上泡湛家村200多人,江西省赣县杨雅村、源田村,广东湛姓:茂名高州 (约5000多人)、广西等地。

广东惠州龙门县麻榨镇凤岗西河村,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西营镇、遥墙镇、济南市所辖章丘市明水镇2000多名(遥墙镇湛家村是济南湛姓发源地,历史可追溯到大约元明时代),陕西湛姓从江西到湖北黄梅,后于清乾隆时到陕西,有在明时写成之家谱,截至2013年,陕西境内有湛姓者约三千人,居住地主要在陕西旬阳县和三原县。陕西湛姓族人在外地有新疆、青海、河北、上海、台湾等。

重庆长寿区临封湛家湾200多,其他全国各地都有零星分布,包括港澳台,同时在美欧全球等地都有记录人员。

8.有没有人知道姓湛的资料呀

汉字: 湛 拼音: zhan

部首: 氵 笔画: 12

五笔: iadn 数字码 5331

(形声。从水,甚声。本义:清澈透明)

同本义 [be crystal;clear]

水木湛清华。――谢混《游西池》

又如:湛明(清滢明亮);湛冽(清冽);湛波(清波);湛清(清澈);湛然(清澈的样子);湛湛(清明澄澈的样子)

露厚重 [dewy]

石林湛雨气,山月连阳晖。――清·谢芳连《孟夏山中晚坐》

又如:湛露(重露)

深;深沉 [deep]

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封神演义》

又如:湛浮(沉浮);湛湛(水深的样子;深切的样子);湛恩(深恩);湛恩汪秽(恩泽深厚)

饱满;盈满 [full]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

湛chén 1.沉没。 2.隐没。 3.沉陷;沉迷。 4.深沉。参见湛思、湛冥。 5.诛灭。

—————————————————

湛dān 1.喜乐。 2.沉溺;过度。

—————————————————

湛jiān 1.浸渍。

—————————————————

湛yín 1.多雨;久雨。 2.见湛溢。

—————————————————

湛yǐn 1.见湛?

繁体:湛

湛zhàn

⒈澄清:溪水清~。

⒉浓重:~露(露水重)。

⒊深:精~的技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