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厉害的法器 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简介
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简介
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 作者:黎志添 主编 系列: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学术论丛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 书号:9789629967901《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为黎志添所编,由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本书是在2011年的「宋代道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集结而成,是次会议为道教研究历史上首次以宋代道教为专题的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日本、法国和美国等13位学者,以仪式文本、图像学、物质文化、墓葬、符箓的考古发现、内丹、宫观管理和民间信仰等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这些横跨物质文化、艺术、考古、文本研究、田野调查、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丰富图景,共同构成一部开放多元、富有活力的宋代道教史。
内容简介
现存的明代《正统道藏》中保存了约1,500种不同的文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宋元时期产生的。宋代是一个被历史学家所认可的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无论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还是西方学者郝若贝(R. Harell)所强调的「小国家、大地方」的格局,宋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史研究中的重镇,并且仍在不断开拓著新的视角,发掘新的材料。
身处这一变革时期的道教也在发生变化,著名道教学者司马虚(M. Strickmann)称宋代为道教的「复兴时代」。宋代帝王支持宫观营建,制订国家斋醮仪式规范,组织搜访修订道经;而自诩为「道君皇帝」宋徽宗(1082年-1135年)所倡导的「神霄运动」更是将宋帝崇道推向了顶峰。
同一时间,兴起于各地的「仪式运动」亦重塑了唐代的道教系统,吸纳更多的仪式和地方神祇,与地方社会的民众生活变得更为密切;而游走于地方社会的法师则利用各种道教法术,为民众提供驱邪、考召、治病的宗教服务。
此外,于宋代涌现的大量法派,如童初大法、天心正法、灵宝大法、玉堂大法、神霄法和清微法等,因着它们仪式和法术的文本化,使得十二、十三世纪成为了道教仪礼传统创作的高峰时期。作为传统权威的龙虎山张天师 (34年—156年)一系,在与各种法术传统互动的过程中,更是逐渐成为了新信仰和新仪式运动所一致认可的权威中心。与宋代道教的蓬勃发展相比,宋代道教的研究却并不相称。故而学术界召开了以宋代道教作为研究中心的研讨会,并把成果集结成书。全书共收录了九篇论文,当中的内容涉及了道教图像文化、道教考古、道教法派和仪式、道教与民间信仰、道教内丹及道教宫观等重要的研究领域。
内文方面,第一章广泛采取了宋元科仪书中对仪式用具,包括节、旛、幢、旌、镜、书刀等和文书的描写及图像,并对其源流加以考证,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宋代道坛。第二章则为考古材料和道经资料的结合,以显示「生天宝箓」十余种的表现形态。其后的第三章整理了位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1567至1275年间的金代、蒙古时期和元初的六座道士墓材料,并将之与同时期南北方地区的道士墓和俗人墓作比较。由李丽凉所撰的第四章则试图通过道教文献及宋人笔记,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神霄运动,以补充史书中的记载。在第五章中,黎志添利用多部唐宋黄箓斋仪式经典,仔细梳理了承自五代杜光庭,延续至南宋的黄箓斋的仪式结构及特点。第六章展示了宋代炼度仪式文献中所记载的仪式基本程序并重点研究其中的符命,以试图揭示其与中古道教之间的链接。接继的第七章则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以祠庙信仰、丧葬仪礼、道教咒术为焦点的宋代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动向。进入第八章,文章展示了宋代道教「内在化」的特点并描述了唐代前的诸道术向内丹发展的过程,后以元末以降的发展作为结语。全书的最后一章为酒井规史博士所写,主要针对宋代道观经营的方式作出考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