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怎么样 東北歷史:吉林省還曾有個通陽縣,為啥消失了?
東北歷史:吉林省還曾有個通陽縣,為啥消失了?
吉林省曾經有個通陽縣,存在了12年。不過,這個通陽縣後來被撤銷了,這是為什麽呢?另外,通陽縣被撤銷後,變成了哪些地方?
通陽縣實際上是伊通縣和雙陽區和在一起,各取了一個字,所以才叫通陽縣。這個縣市成立於偽滿洲國時期,偽滿洲國滅亡後,這個縣也就撤銷了。
偽滿洲國時期,政府之所以將兩個縣市合在一起,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縣市地理位置趨同,歷史十分悠久。為啥這麽說呢?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區的位置。

我們看上面的地圖,會發現伊通縣和雙陽區接壤,位置十分重要,都緊緊靠著長春。偽滿洲國時期,之所以將兩個縣市和在一起,還與兩個縣市的歷史有關係。
我們先看看伊通縣。
如今的伊通是滿族自治縣,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滿族自治縣之一。之所以將伊通列為滿族自治縣,主要是因為這裡滿族人口多,此外這裡印證了滿族的發展。
根據資料記載,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伊通大部分屬於葉赫部。1619年,努爾哈赤滅掉了葉赫部,將伊通納入麾下。此後,努爾哈赤及子孫十分重視伊通的發展,在康熙年間,修建了一條從北京到吉林的驛道,伊通正是這條驛道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站點。滿清重視這裡,還有一個原因,這裡的滿族人口比重比較大。在滿清貴族的眼中,伊通是老家,老屯,如果在北京呆著不習慣了,就可能回到老家去。
後來,清廷不斷將伊通提格,1882年建立了伊通州,管轄區域也不斷增加。但是,民國成立後,縮小了伊通縣的規模,撤州建縣,稱伊通縣,隸屬長春道。
與伊通一樣,雙陽也曾經是滿清貴族眼中的新貴。
伊通是一句滿語,翻譯過來就是“波濤洶湧的大河”。雙陽也是一樣,名字也是來源於一條河,因為河水濁黃,音譯成漢語就是“刷煙”、“蘇完”,後來叫白了,也就是雙陽。
在滿清的發展歷史上,雙陽一直是滿清先祖的聚集地。明朝的時候,雙陽屬於滿族先祖女真蘇完部,後來加入了努爾哈赤的建州部。在康熙年間,滿清將雙陽辟為吉林至北京的第三個驛站。因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朝設立了雙陽縣。
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依舊沿襲雙陽縣的稱呼。偽滿洲國成立後,開始對東北進行區劃。1941年,偽滿洲國決定將雙陽和伊通兩縣合並,各取尾字稱通陽縣。
偽滿洲國之所以這麽做,除了兩地相鄰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兩個縣市都屬於滿族舊地,一直是滿族先祖生活的區域。在溥儀心中,一直想復國,最值得依靠的力量就是滿族故地。在這種念頭的影響下,偽滿政府就將雙陽和伊通合並了,改名為通陽縣。
1945年,偽滿帝國滅亡後,通陽縣也就被撤銷了,變成了雙陽區、伊通縣。後來,這兩個縣市也分別屬於長春、四平兩個市區。
下期預告:長春作為吉林省的省會城市,名字是怎來的?為什麽在古代中國,長春被稱呼為喜都?敬請查閱《每日漢字》明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