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川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013年

火烧 2023-02-15 20:41:09 1056
四川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013年 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隋朝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1、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年

四川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013年  

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隋军消灭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2、开皇之治

   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

(1)政策:

政治: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

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1、618年春,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下杀死。

2、几个月后,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3、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三、贞观之治

1、626年(玄武门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他以贞观为年号。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

(1)政策: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三省六部指: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

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颇有政治才能。

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功:

(1)打击旧的氏族势力

(2)发现、提拔人才,(姚崇、宋璟)

(3)重视农业,亲自组织编写农书

(4)轻徭薄赋

过:

 (1)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2)崇尚佛教,广修佛寺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朝前发展。

二、开元盛世

1、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

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期间,主要年号是开元。

2、政策:

(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

(任用了姚崇、宋璟)

(2)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3)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4)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5)倡导节俭。

3、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背景:

          (1)原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2)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2、创立标志: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3、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历史见证:布达拉宫、唐蕃会盟碑)

(1)通婚: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唐玄宗时金城公主下嫁尺带珠丹

(2)结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南诏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出兵助战:出兵灭亡东突厥,平定安史之乱

(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3)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

(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日本六次。

概况: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作用: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使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称。

代表地:唐招提寺

三、玄奘西行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

成就:

四川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013年

   (1)把大量佛经译成汉文

   (2)根据旅途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意义: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最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位: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第六课、辽、宋、夏、金的并立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名称   建立名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金   女真族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名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陈桥事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西夏的战与和:

(1)战:澶州之战,1004年

(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三、南宋与金的对峙

                (1)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北宋后人又另立赵构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2)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3)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第七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2)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

(3)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

(4)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

(1)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我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2)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

(3)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3、商业:

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纸币名称】交子   【发行时间】北宋时期   【出现地点】四川地区   

【历史地位】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评价】纸币毕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荣的商业都市。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州等。

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3)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

       三国——开始南移

       唐朝中期以后——转移速度加快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3、苏湖熟,天下足:

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八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   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

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

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大。

   

食   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

北方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方吃猪肉和鱼多。

宋代时,普遍食用植物油。

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

城乡居民蒸煮食物仍以柴草为主,东京等地烧煤已普遍。

人们已食用素食。

   

住   宋代农民多住在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

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行   宋代富人外出办事,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

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南方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用指南针导航。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

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

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     2、经商时间长     3、娱乐活动商业化     

4、方便商业贸易的纸币的出现     5、对外贸易活跃

第九课、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成吉思汗病故后,蒙古先灭西夏,再灭金。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4、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5、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元世祖改革

1、治国措施:重用汉族人士,推行汉制。

(1)政治上:

A、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

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

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C、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重视农业、推广棉花种植、治理黄河。

2、作用:这些措施,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3、在元朝,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的发展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

2、表现:

(1)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

(2)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第十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取消了中书省,权分六部。

使皇帝直接控制了国家的军政大权。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3)明朝统治者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后金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2)清的建立:皇太极继位后,将族名由“女真”改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3)入关:1644年,清军攻入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清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设立者:雍正帝,乾隆时进一步加大权力。

(2)职能:跪受皇帝旨意,传达执行。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4)作用: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文字狱

(1)目的: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2)含义: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3)危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十一课、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明成祖,朱棣时

2、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3、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3)第一次下西洋:

时间:1405年

出发地:江苏刘家港

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4)最远到达地区:船队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

(1)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3)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5、郑和成功的原因:

    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当时明朝前期经济的发达,政治的稳定,国力的强盛,郑和个人的优秀品质。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

最早的时间:唐朝

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1、利玛窦(意大利人)和汤若望(德意志人)。

第十二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时间:明朝中期

3、原因: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推行海禁政策,以致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4、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

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

5、戚继光抗倭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3)与军民密切合作。

  (4)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2、经过:1661年,攻破赤嵌城,又收复台湾城。

1662年初,荷军投降,收复台湾。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年第一次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

(1)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2)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第十三课、清朝对边疆的治理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2、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3、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4、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1、收复台湾:康熙帝,1683年。

(康熙帝决定用武力统一台湾)

2、设置台湾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隶属福建省。

3、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巩固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清对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治理

1、对蒙古:

背景:平定葛尔丹叛乱

名称:乌里雅苏台将军

管辖:北疆(蒙古)

2、对新疆:

背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名称:伊犁将军

管辖:西北(新疆)

3、作用: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朝的疆域:

1、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2、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是拥有5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第十四课、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康乾盛世

1、定义:清朝康、雍、乾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盛世表现:

(1)农业: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扩大。

(2)手工业:

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3)商业:商品流通更加广泛,商业更加发达。

二、社会危机:

1、表现: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腐败,军队腐朽。

③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④对外闭关锁国。

2、影响: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三、闭关锁国

1、含义:清朝推行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交流的政策。

2、形成及原因:①严厉海禁:为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②一度放宽:统一台湾后,外部威胁已解除。

③加强限制:为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

3、影响:

积极: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消极: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多的添加附件了,望采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