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眼看北京就要不保,崇祯帝为何不学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
眼看北京就要不保,崇祯帝为何不学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的壮大起来,不但拥兵百万建立了大顺政权,其领导的农民军不断突破大明几道防线,马上就要达到帝都北京了。此时坐

眼看北京就要不保,崇祯帝为何不学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的壮大起来,不但拥兵百万建立了大顺政权,其领导的农民军不断突破大明几道防线,马上就要达到帝都北京了。此时坐在大明皇宫的崇祯帝焦急万分,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虽然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可依然挡不住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此时国库早已空虚且军队人困马乏,北京城也处在朝不保夕的危难之中。诏令各地将领率兵勤王的圣旨下了一道又一道,可来援的明军不是在整军备战就是在驰援的路上,大明帝都被攻破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崇祯 很多人都说崇祯帝是位有骨气的皇帝,他天天勤勉尽职是大明中后期难得的有为之君,之所以不愿意南迁是因为恪守朱元璋留下的祖训「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真的是因为这个才没有学习南宋皇帝赵构偏安一隅吗? 李自成进京 年轻时的赵构英姿飒爽有勇有谋,尤其擅骑射喜欢结交有志之士颇有太祖逸风,可就是因为其偏偶一隅不肯收复汴京,加之重用主和派秦桧冤杀主站派岳飞,从而被史书留名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评价。 可赵构真的是一位昏君吗? 赵构 显然并不是或者说全是,从他顺应士大夫心愿传位太祖后裔而非太宗后裔,从他大权在握提前退位做了二十多年太上皇,从他默许继位之君为岳飞平反,从他婉拒韩世忠贡献的骏马,从他录用辱骂他残杀忠良的学子为进士等,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宋高宗。要知道所做的每一步都有巨大阻力的,作为太宗之后把皇位传给太祖而非太宗后裔,在大权在握的时候主动禅位给太子自己做了二十多年太上皇可看出,赵构的心智和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赵构与秦桧 宋高宗赵构禁各地献「 ”祥瑞”,不沉迷女色,生活节俭,不尚靡侈,从善如流,审时度势,这等皇帝,若非身逢此乱世之时,在历史也属好皇帝一枚呢。即位之时,正值金人强盛,所谓「 ”金人不满万,满万无人敌”说的正是这一时期,虽前有李纲、宗泽,后有岳飞、韩世忠等一众为他扛着,但依当时的形势,想要打败金人,那只能是梦想。他审时度势的决定不与金人争一时雌性,保住祖宗留下的半壁江山更为重要。 宋朝立国之初有感于五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军人掌权过重不利于江山稳定,从而采取重文抑武的决定,尤其是在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吊打的尴尬之地。赵构是真的被打怕了,尤其是父兄都被抓去为俘虏,自己也是颠沛流离的东躲西藏,从而认为宋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是无法打败金国,从而甘愿偏偶一隅以图后续。 金人南下 崇祯帝反而变现的太过于迂腐了,平心而论他个人是早就想南迁了,关键是好面子抹不开脸,等着群臣劝谏后做下高姿态再南迁,奈何大明的官场老油条居多,大家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后都不愿意被锅就这样干耗着,从而错失南迁机会让崇祯真的成为了死社稷的君王。 崇祯帝 崇祯帝只继承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诛杀大臣毫不手软,可驾驭群臣的霹雳手段是一点都没有学会。更为要命的是朱元璋的临危不惧和权谋善变是一点都没有学会,要知道朱元璋在早期弱小时不仅尊奉小明王为主,还曾在元军压境时主动假意投降,更是在与陈友谅大战时向张士诚称臣。 崇祯完全可以选择南迁而不是为了面子,然后坐看李自成与满清消耗,再选择逐个击破天下还是大明的。这招朱元璋玩的最得心应手了,不知道崇祯为何一点都没有学到。再说南迁大明的实力尚在,江南赋税之地依然在大明控制之中,南方尚有百万军队,加上山海关吴三桂率领的八万铁骑,完全可以成为三方实力最强盛的一方,结果一手好牌让自己打成烂牌。 满清入关 战国争雄时都知道以柔克刚,避强就弱的道理,可作为大明最高掌陀人的崇祯不知道在想啥?要知道大明这所公司只有他是股东和董事长,其他大臣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而不是大明公司的利润,大明公司倒闭了大不了再换家公司,可作为董事长的崇祯竟然被面子和文人束缚,从而失去偏偶一隅重振大明的机会。 很赞哦! (1100)
相关文章
- 宋高宗为什么要议和 岳飞的真正死因:逼性功能障碍的宋高宗立太子
- 北宋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朝国号由何而来?宋朝历史简介
- 公主的女儿封为什么 宋高宗有几位女儿?公主结局如何?
- 宋高宗是谁 为什么说宋高宗一生中最为痛恨的人是张浚?
- 宋高宗为什么要议和 宋高宗有多少子女?为什么他不传位给亲儿子?
- 宋高宗简介 宋高宗心里究竟有多少难言之隐?有多少无法化解的纠结?
- 宋高宗为什么要议和 宋高宗仇恨岳飞的真实原因!岳飞拒绝了这件事!
- 宋高宗年号 宋高宗为什么要用十个处女来确定宋朝的太子人选?
- 历代顶级文臣 宋高宗创宋朝配享史上之最:文臣武将各两人,数量超越太祖太宗
- 中枢性 從北宋滅亡的變局,看宋高宗時期的中樞軍事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