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快速不哭 历史与科学的回望我为什么写南京不哭
历史与科学的回望我为什么写南京不哭
部书,一段历史,
一腔热血,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
它是历史事实的申诉者,
更是人性正义的守护者
12月10日,著名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终身教授郑洪做客我校“致青春”讲座。
活动开始前,校党委副**、副校长陈夏初与郑洪进行了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教授赵淳生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博士、美国量子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赵颖教授,美国MIT硅谷科技委员会**、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周楚新等嘉宾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南京不哭》是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改编,也是麻省理工出版社破例出版的首部文学作品,此次讲座围绕郑洪教授创作《南京不哭》的心路历程而展开。
讲座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举办,让南航学子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时让大家更加明白脚下这座城市的沉重与使命。
讲座开场,郑洪教授与在场观众共同朗读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神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郑洪教授借此鼓励我们,作为祖国新生力量应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力塑中国新面貌。
洪教授出生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残酷生活。
他从广东省辗转到台湾,又搭乘货船前往加州理工学院进修。
郑洪教授虽然在中学时期的成绩一塌糊涂,但通过在加州理工学院刻苦学**,仅用两年就完成了学士至博士的学业。
他在闲暇之余坚持阅读文学书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谈及写《南京不哭》的缘由,郑洪教授说道:“对我来说,写小说是个转折点。
我是一个广东人,有时普通话说不好,英语水平也没有美国当地人那么高,写小说是很难的。”而这一切源于一场会议——广岛事件50周年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讲人歪曲历史事实,片面直陈日本在广岛事件中所受的苦难,罔顾事件背后的真相。
对此,郑洪教授直言:“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而广岛事件是日本自食其果。”随后他慷慨陈词,向《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写了一封长信,声明广岛事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
几个月后,这封信被刊登了出来,然而被删减得只剩半页。
此时他意识到欧美西方人士对日本在二战时的暴行大都已经忘却。
郑洪教授希望用《南京不哭》一书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
1999年,郑洪教授利用休假的机会来到南大教学以便更好地接触南京文化,同时访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幸存者在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惨剧时,依然不禁老泪纵横。
只有当悲剧真正落在个人身上时,才显得犹为震撼。” “我想原原本本地写出南京人当时的感受和所受的苦难,不带任何的感**彩,只是单纯地讲述当年的故事。”而这一写便是十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
郑洪教授请邻居替他进行文字修改,十年期间易稿不下十次,最终谱写出“南京之歌,每一个中国人的歌”。
身处异乡的不易,搜集史料的艰辛,从历经岁月洗礼的郑洪教授口中讲出时,却是那样轻描淡写。

郑洪教授表示将《南京不哭》的全部稿酬用于基金会,为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学子的追梦之旅。
讲座最后,赵淳生院士,赵颖教授,周楚新先生上台致辞。
赵淳生院士表达了对郑洪教授用十余年时间写成《南京不哭》的敬意,鼓励同学们学**教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今天的南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经历了那段动荡的岁月后已浴血重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同学们在郑洪教授的讲座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