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表图 中国古代历史没有东北
中国古代历史没有东北

一、古代名人为什么没有东北人
东北开发的晚,其实后来的东北人,基本都是山东人。
比如我,我的太姥爷的爷爷是山东人,在海上讨生活,因为大伯儿子身体不好不上船,大伯就把“针路”(当地人自己摸索出走私水路图)传给他,搞一些辽货起家的。后再收货的地方置办产业,凭借勤奋经营最后成为了小地主,直到开国,经历分地与农风波后,最后到姥姥这里就剩下一副劣银镯子。全靠太姥爷为人和善,善待乡梓,所幸没受什么欺负,我姥姥长得好看,就和做生产队长的姥爷结婚了(好在东北农村搞成分迫害的少)
再比如说,我爷爷,是躲避饥荒闯关的山东人,来这边后中秋节全家人穷的6口人吃2块月饼,一块月饼切4块,6人吃剩下2块祭祖。
东北人口都是后带去的,以前科举也不盛行,所以古代名人没有东北人是因为当时。..东北确实没啥人。现在%80以上的东北人都是建国后移民的。
中国古代的抗寒作物少,玉米,辣椒,土豆,番薯,甜菜,都是后来才有的,而且也是经历了多次配种才有的。甜菜到时有的早,但甜菜这种东西伤地,老百姓都不爱种。而且古代人也没找到松嫩平原。所以也确实没有发展的余地。
二、东北发展历史:中国古代东北是什么国家
一、先秦时期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二、汉晋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
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
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三、公孙氏政权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 四、唐朝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 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五、辽金时期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
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
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 六、元朝 1287年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赤峰应昌府---呼伦贝尔盟捕鱼儿海(贝尔湖),而没有回漠北,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他的后代达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东北察哈尔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设立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东部,统辖东北全境。
七、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八、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1661年开始建立柳条边,封禁汉人移民。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
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
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
三、东北历史上是不是中国领土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沿革: 明代以来,东北地区有“关东”之称,清代始有“东三省”之称。虽然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省之前,虽然是将军辖地,但“东三省”就已经是清朝对这一片区域的通称。
比如《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定简放东三省副都统城守尉例。 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向因风俗淳朴,地方宁谧,是以三省旗员皆放本处之人,即副都统、城守尉大员亦有简放本处者……”例嘉庆《大清会典》中明确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
嘉庆时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一书中也称:“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可见在清朝前期,即使还未设省,就已称呼东北方向的将军辖地为“东三省”了。
到清末,“东三省”这一用语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杰所著《东三省舆地图说》、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 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
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 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契丹,女真,汉族,蒙古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于此,民族团结和睦。 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
东北毗邻华北,有京、津等大都市支持。 舜帝(约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国分为十二州,闾山被封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即东北就是周朝的北土。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
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 668年,唐朝灭高句丽统一了东北全境。
698年,满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713年,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
926年,辽国灭渤海国统一东北全境。 1287年,元朝设置辽阳行中书省,统辖东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1409年,明朝在今俄罗斯境内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1616年,后金(后改为清)政权建立。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
(满洲是民族绝非地名!)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中国。 1689年,清朝击退沙俄侵略,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820年,东北三个省级将军辖地(黑龙江、吉林、盛京)范围包括当代中国黑龙江省(不含大庆市)、吉林省(不含松原市西部、白城市)、辽宁省(不含阜新市南部、朝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外东北。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领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1906年,成立“满铁”。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刺。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名义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1930年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奉天)范围包括当代辽宁省(不含阜新市南部、朝阳市),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1931年,柳条湖事件。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2年,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粉墨登场。改长春为“新京”。
伪满洲国疆域包括当代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中旅大为日本租借),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河北省东北部。伪满洲国撤东三省建制,重新划分行政区划。
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 1945年,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东北光复,伪满“皇宫”的所在地被 命名为光复路。
国共同时进入东北。国民政府将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三省划分为东北九省。
1946年,四平保卫战。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三省的西部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1948年,辽沈战役,东北全面解放。
1949年4月21日开始,开始对国民政府东北九省(1947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除外)的行政区划进行和并调整。 1949年,阜新市南部并入辽西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辽西省,辽东省合并为辽宁省。
1955年,苏联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 1955年7月18日,撤热河省,热河省东北部的朝阳、建平、建昌、北票、凌源和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管辖。
当代中国东三省格局形成。 1964年,《中朝边界条约》,长白山主峰及天池一半被划归朝鲜。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1969年8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和兴。
四、为什么古代诗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东北
古代诗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东北是因为古代教育轴心南移(1)先秦及秦汉时期。
教育轴心明显地处于黄河中、下游。该地区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29人)的89%。
其中山东、河南教育名家密集,占总数的50%。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3人。
此期孔、孟、荀、墨等诸子百家及其私学绝大部分居于北方。如孔子主要施教于鲁及其周游讲学之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均在黄河流域。
荀子在赵国讲学授徒,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及楚、秦等国,其弟子韩非、李斯皆著名于秦。墨子于宋,大办私学等等。
及汉代董仲舒等发扬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为其主流的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还是古文经学的代表马融、郑玄,均是北方人。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于京都长安,这也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北方的教育轴心地位。
(2)隋唐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教育名家此时大大增加。
此期笔者统计教育名人约64人。江苏、浙江两省15人占24%,整个长江流域增至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
与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呈发散状,分布于12个省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黄河流域的教育主导地位虽有削弱但仍占首位。
这与隋唐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较大范围的繁荣紧密相关。 (3)宋金时期。
初步统计教育名人为86人,以长江为界,恰好南北各占43人,在上一时期基础上,北消南长而呈均衡态势。况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战乱频繁,各方资财遭受破坏,此消彼长,教育南北均势,势在必然。
以当时兴盛的理学教育表现最为明显,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布刚好南北各半:濂学代表周敦颐(湖南),闽学代表朱熹(福建),洛学代表二程(洛阳),关学代表张载(陕西)。 (4)元明时期。
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占21%,南方60人占79%,南方优势确立,此期教育轴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处边远,各方限制较少而兴盛。
如著名的苏湖教学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王艮、李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浙之风,及一大批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学、教育家和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均出于南方。 (5)清朝。
初步统计了73人,其中北方10人占14%,南方63人占86%,教育轴心偏居江南的形势更加明显。一大批教育家如王夫之(湖南)、戴震(安徽)、龚自珍(浙江)、林则徐(福建)、魏源(湖南)及反孔批儒的洪秀全(广东)、洪仁gān@①(广东)都居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南方教育绝对优势确立。
(三)教育轴心南移还可以书院之发展轨迹为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学宫”。虽然当时有书院之实而无其名,但稷下学宫是可以作为书院的雏形或渊源的,稷下学宫位于现今山东临淄,是战国中后期的最高学府,学者云集,讲论不绝。
这恰与当时的人才及教育名人集中区相重合,这并非偶然。 至汉代,精舍精庐承袭了春秋私学的遗风,是古之书院的又一渊源或别名。
精舍精庐之于北方,因其执教者,如叔孙通、伏生、孔安国等,都出生和生活在北方为据。这与当时教育轴心之所在相吻合。
唐代皇家创设丽正书院,书院之名始立。“安史之乱”后,民间纷起仿效,私立书院,南北遍设。
据统计,唐代私家书院共17所,北方2所占12.5%,南方15所占87.5%。这种比例关系与汉代之前大不相同了。
宋代是书院制度的确立时期,书院在官方认可、扶助下有了很大发展,并因坚守儒理而与佛道鼎足,经历宋初的勃兴、中期的沉寂,南宋的大盛三个阶段。此期书院共203所,长江流域占74%,珠江流域占21%,黄河流域占3.5%。
元代,书院失去了自由讲学的特征,为官学所同化。此时长江流域书院数仍居第1位占65%,黄河流域为27.45%,珠江流域占6%,其中江西、浙江、湖南三省合占52.44%,超过半数。
明代中叶以后,设立书院之风盛行。从分布上看,长江流域51%,珠江流域30%,黄河流域19%。
从各省来讲,以江西、浙江居一、二位,但广东有所增长,居第三位。清代书院比以前各代均多,乾隆时期为最盛,还与官学合流成为清代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期新建的书院中,黄河流域占18%,长江流域占35%,珠江流域占45%。 由此观之,书院虽然萌芽于黄河流域,但由于时事变迁使之南移,使书院的大盛出现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的书院在唐宋之后反显沉寂。
可见,我国古代确实存在教育轴心南移现象,究其特点如下: (1)教育轴心仅在东部地区移动,具体有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则发展缓慢。
(2)教育轴心南移的大致轨迹为: (3)宋朝是教育轴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史书中有很多有关的论述足证这一点:章潢在《图书编》卷34《统论南北形势》中有言:“邹鲁多儒,古所国也。
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寂然矣。”陆游在《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也说:“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
五、东北对中国的重要性,为什么说东北是半个中国
东北对中国的重要性: 1、与甘肃相似,东北有大片的平地,人丁兴旺、土地肥沃,农耕条件较甘肃更好,故此东北比甘肃有更为雄厚的财力支撑战争。
东北有装备制造业的条件和基础,大规模地制造重装备,再加上众多人口,就能形成非常有威慑力的集团战斗力。 2、中国东北的形势和东北亚的形势密紧相连。
1937年3月,md在《祭黄帝陵文》中说:“琉台不守,三韩为墟”。“琉台”指的是琉球和台湾,“三韩”指的是朝鲜半岛。
由此推论,三韩为墟,中国东北和华北不保。华北就丢了,中国就失守了。
3、中国的地形像个簸箕,簸箕口是华北平原,直接东海,这里是中国地缘政治的软肋。别的地方都有山地护围,外部力量难以突破。
我们古代“逐鹿中原”的力量来自内陆,近代以后就有外部势力从海上也来“逐鹿”中原了。谁占领中原,谁就控制了中国。
扩展资料: 历史上东三省之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国家和生命一样,个子过高的人大多命短,过于扩张的国家,其祚必短。某一方向的过度伸展必以另一方大幅收缩为代价。
高仙芝在西域打仗时,中原便出现了“安史之乱”,部队还得从中亚撤回。所以汉、唐两朝过大的版图不应是常态化而是非常态化的历史,因此它们不应是我们后人追求和羡慕的样板。
唐之后,中国西北及西面的压力逐渐向中国东北转移,这是由于更北面的俄罗斯由西向东地推压过来。这当然与中国产生了摩擦和冲突,但我们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
试想如果没有俄罗斯,那也还会出现成吉思汗、匈奴等。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东北对于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六、历史上真有东北张家吗
1、历史上没有东北张家,东北张家是南派三叔小说《盗墓笔记》、《老九门》中提及的一个盗墓世家,是虚构的家族。
2、《盗墓笔记》、《老九门》中以小哥张起灵、张大佛爷张启山为切入点,描述了东北张家的神秘之处。 3、历代生活在长白山地区的东北张家,据传该部族上古时为西王母后裔,他们存活至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守护青铜门背后西王母的秘密。
张家族人世代为人低调,因为他们的部族继承了西王母传授的长寿之术,因此行事极其隐秘。 4、时光荏苒,在元朝初年时,蒲鲜万奴侵略东北地区,建立了东夏政权,在女真族人的统治下,张家族人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当时蒲鲜万奴发现了张家人永生的传说,于是抓获了一部分张家人作为帮助帝王重生的使者,于是有了历代万奴王的重生的传说。 5、另一部分张家人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南迁瑶寨巴乃避祸,并设计了张家古楼,正式化名张姓。
就像小哥张起灵在小说中提到的那样“历代张家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存活下来”。其实张家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守护青铜门,并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完成一个守陵的仪式。
6、在民国中期,由于社会激荡,张家内部出现矛盾,发生了一次家变,当时同宗兄弟张瑞山、张瑞桐反目,张瑞桐一系迁出张家,远去东北地区参加红色运动。 7、家变的原因:“张家从在开始就获得了这个巨大的秘密,但是只有族长才知道这个秘密”这是闷油瓶的所说,所以张瑞桐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没有人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为了争夺族长的位置,张家第三次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并且是从内部的,这一次也预示着张家的彻底衰亡。
8、盗墓八书中,古楼三层顶部布满的“盒子”,里面全是人手,而且全是张家人(手指奇长),如此多的未来得及安葬的张家人,只能砍去象征的手指来完成安葬,由此可见这场斗争的惨烈。 扩展资料 张大佛爷作为张瑞桐的后代,伴随着红色背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张家内部的樊篱终于出现了裂缝,第一个背叛的人,就是张大佛爷。
为了完成父辈的夙愿---夺回张家长生之谜,铁面生的战国帛书破译后,他故意向当时在位的领导人透露了长生的秘密,并且成功通过这招“借手”组建了一个秘密的组织----“它”,向着他的目标进发了。 随后“才会有张启灵计划,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张家的现任族长”为了实现他的目的,他还以“洗白”为诱饵,开始了对老九门进行利用和蚕食。
张启山并非张家楼主,他不知道最关键的东西,他本身对此也将信将疑。因此他也向领袖和盘托出了一切,他也有他的私心,他想做张家楼主,他想知道那最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而失忆的小哥闷油瓶作为张瑞山的后代,由于那场空前惨烈的家变,眼看着这一系逐渐走向了衰亡。误打误撞找当时老九门帮忙,希望他们能帮助他完成守护青铜大门的使命。
可他却不知道老九门之首正是他的宿敌,估计这对于张大佛爷来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只有张起灵有本事进入古楼,张启山组织一支特别考古队进入了张家古楼,搜寻心中急切想知道的真相。 小哥张起灵也参加了此次行动,根据小说后文的记载,这支队伍全部牺牲了,而小哥张起灵进入了张家楼再也没有出来,直到吴邪误打误撞卷入了整个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张起灵 百度百科-张启山 (盗墓笔记老九门小说人物) 百度百科-盗墓笔记 (南派三叔著小说) 百度百科-老九门 (南派三叔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