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争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

火烧 2023-04-06 22:08:10 1048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经济发展,加速世界经济融合。麻烦采纳,谢谢!高居民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近10年间,中国人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

经济发展,加速世界经济融合。
麻烦采纳,谢谢!

高居民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资料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
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巨集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资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释出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巨集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储存在银行的结果。
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
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
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巨集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巨集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资料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巨集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
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援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揹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执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巨集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资料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资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中国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 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能源的使用 如各种金属 石油资源等 带动了这些产出国家经济发展;
2中国廉价产品 降低了购买国家人民的消费成本;
3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有能力进行海外投资,开发非洲等一些相对落后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中国经济发展 人民收入提高 消费需求增加,形成巨大的新兴市场,世界大量产品在中国得以消。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二)利率变动对巨集观经济的影响 从巨集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四)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专案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援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五)对股市的影响 1.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还会使公司难以获得必需的资金,这样,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缩小又势必会减少公司的未来利润。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2.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据以评估股票价值所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3.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 除了以上几方面,社会资本状况也会影响到利率作用的发挥,如果存在着大量过剩资本,利率降低就会引起投资增加;但如果资本不足,尽管利率降低了,投资也难以立即增加。 由此可见,利率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高涨时,尽管利率上升也很难抑制投资增加;当经济萎缩时,尽管当局压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再者,一国经济越发达,利率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在越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严重,对经济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莫顿统治时匈奴的经济发展在哪些方面

冒顿单于在不断扩张领地的同时,曾多次带兵南下袭扰汉边。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马邑(今山西朔县)
迫降韩王信,次年又以40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同年十二月,冒顿单于再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刘邦兄代王刘仲弃国而逃。此后,西汉被迫采取 和亲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此后,冒顿单于虽不再大规模入侵,但双方边境地区小规模的战斗始终未断。
刘邦死后,吕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执政。冒顿单于致信吕后,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提出愿与吕后结亲。吕后大怒,欲发兵击匈奴,被诸将劝止,复与匈奴 和亲.冒顿单于在不断对周边用兵,扩充套件领地的同时,还对匈奴的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法律,巩固和健全了匈奴奴隶制军事政权。其统治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初期。
莫顿写法有误,写法应为“冒顿”

战争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哪些方面的快速演变?

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什么走向全世界

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走向全世界

标准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

我国国民需求会持续增长。按照国际发展规划,这一潜力至少会持续十多年。首先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的拉动,再加上消费拉动。中国正处于资本替代劳动的时期,它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城市化也意味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大量的农民进城,又拉动投资和消费,不仅拉动城市也拉动农村。我们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我们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这个时间至少要十几年。温饱型就是吃穿用改善,小康型就是买房买车,为什么买房买车带来巨大的需求?因为住房、汽车是关联程度最高的产业。我们以往的消费结构升级都没有这么高的产业程度,所以这轮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结构性的变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技术进步优化结构,二是体制创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这么大的内需投资消费结构叠加在一起。我们要从生活中去找经济规律,将巨集观微观、国际国内结合起来,才有信心。这一轮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不仅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终端市场的需求空间,是老百姓掏钱买出来的发展——我们这轮工业化的加速是老百姓消费升级推动的。第二是资本问题。中国同期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居民储蓄,这就是中国投资增长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储蓄是高投资的重要基础。现在的关键不在于中央银行放宽货币政策,而在于我们有金融改革的规划,把金融资源调动起来,来支援经济增长,支援需求潜力。第三是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带来新的人口红利。低成本低素质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是高素质、收入水平又偏低的这种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是存在的,它是新的人口红利来源。 第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应用技术是根本不缺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技术供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商业化和产业化。第五,我们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和产业配套条件综合在一起,是一个优势。第六,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第七,中西部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点增多。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往中西部转移。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绝好时机,这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西部补上了,高阶补上了,各地都加快发展,经济就会比较协调。最后一点,就是区域差距缩小了,公共服务能力开始走向均等化。在转移支付实行之前,中西部差异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改革财税体制,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各地也不要一味争GDP,一定要争公共服务能力。

材料一,二,三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

一、发展及说明:
1、发展:城市(镇 )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 海外贸易兴盛。
2、说明:宋代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
二、具体表现:
(一)、农业的发展: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耕地面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引数之一。宋代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兴旺: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从手工业来看,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都比唐代进步得多,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等行业,也都相当发达。
1.丝织业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朝廷用的丝绸多来自于江浙。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2.制瓷业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景德镇、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有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泉州、广州等是造船业中心,仍然制造大型海船。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著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
(三)、商业的繁荣: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宋朝时的开封和杭州,打破了市坊的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不绝,国内外商品引来国内外客商。
商业的繁盛,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宋朝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在四川使用,叫“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而宋朝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和平稳定,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

1、农业
(1)人口的增加
580年,仅有360万户,589年灭陈,获得60万户,一共是410万户。到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全国有890万户,人口4600万。
(2)垦田面积的扩大
根据《通典》卷二,589年,全国垦田1900万顷;到炀帝时期,全国耕地面积5500万顷。 (3)政府仓库的充实
《文献通考》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资储遍于天下”。为了储备粮食,兴建许多规模很大的仓库。
《通典》卷七《食货典》:“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著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幷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据唐太宗估计,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业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有名。主要产地为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所产绫、绢、锦等都很精美。当时还采用波斯锦的织造技法,织出了质量很高的仿波斯锦。在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产量很大。
隋代已经出现了白瓷器,色泽晶莹,质地坚硬。青瓷技术也有所发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远胜于前代。
造船业比较发达。杨素在永安大造战船,其中的大舰名“五牙”战船,高百余尺,上有楼五层,前后左右设定六个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载战士八百人。隋炀帝即位后,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3、商业
隋商业发展,明显表现在商业都市上,出现许多有名的城市。
四川蜀郡,“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东南商业都会有丹阳(南京)、宣城、毗陵(常州)、吴郡、京口、会稽、余杭、东阳(今浙江金华)。
“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荆州,“南控岷峨,东连吴会,五方枕-,四民昌阜”。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荆郢,商旅殷繁”。
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东都洛阳有东、南、北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都,北市名通远。

明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清朝出现区域性商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