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垓下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垓下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刘邦亲率主力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
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
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二十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五十万以上,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合兵一股,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将主力大军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在韩信军左方;陈贺率军数万在韩信军右方;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
就这样,战斗打响了:
首先,韩信率本部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本部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威胁楚军侧翼。
经过半日撕杀,项羽没能突破汉军阵线,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两万余楚军,没有给项王收拢散兵的机会。 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回答完毕。。。。。

长平之战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络。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城濮之战究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一场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晋军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示弱,“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反观楚军方面,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加上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在争霸中原中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官渡之战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街亭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三国演义中描写获悉魏军进攻,当时诸葛亮坐镇西县,精心组织了街亭阻击战,派马谡担任先锋,同时指派王平、高详、黄袭、张休、李盛五人率精兵1万协助马谡防守街亭,其主要目的是保障进入关中的通道———陇山道西口的畅通。而曹魏派出的张则率领5万大军直驱街亭。所以这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什么之战和什么之战是两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官渡之战(曹操战袁绍)和赤壁之战(周预战曹操)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背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是的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城濮之战究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一场势均力敌的
晋国方肯定不会是少数,因为齐秦都派来了援军
虽然那年头援军都是打酱油的,但人数在那。
所以只能说势均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