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真实刘伯温 刘伯温的贡献或功绩是什么

火烧 2022-02-06 02:37:38 1048
刘伯温的贡献或功绩是什么 主要有四个1、初入仕途: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

刘伯温的贡献或功绩是什么  

主要有四个

1、初入仕途:

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

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2、助明开国: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

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

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

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

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历史上真实刘伯温 刘伯温的贡献或功绩是什么

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3、劝君买善: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

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

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

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

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

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

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扩展资料:

刘基被神化的原因:

因为朱元璋起兵时,为掩盖出身卑微,大量编造个人神话,自称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随扈,通巫术,以凸显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

为了称帝,他自称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为了让这些神话变得更丰满,朱元璋进一步将“刘邦与张良”的故事也搬了过来,而刘基曾仕元,在江浙名声甚大,当时流行谶纬之学(一种迷信),刘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种种因素,使他最接近张良的角色,恰好能衬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刘基也善于就坡下驴,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朱元璋打气

在朱元璋发布的诏书中,经常引用相关语言,并刻意突出刘基的“先见之明”,说他是当代的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胶似漆。

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打天下时被大树典型,坐天下时却靠边站,因为朱元璋对刘基的威望颇有忌惮,唯恐对皇权构成威胁。

朱元璋为政过苛,群臣敢怒不敢言,往往转而赞颂那些已经逝去、尚未被污名化的名臣,如徐达、常遇春等,刘基因此得利,加上刘基后代又是编文集,又是找名手立传,使刘基身后的名声越来越大。

朱棣篡位后,对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后来明孝宗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让刘基神话从此有了皇权的加持。

明清是中国小说、戏剧特别发达的时期,既然皇帝都同意宣传刘基,民间艺人们自然会把平时不太敢说的内容统统附加到刘基的身上,刘基的故事越传越神,变成了全能型的人物,甚至还位列仙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刘伯温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 晚年曾屡遭挫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