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握幸福 他手握八十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却又痛哭吐血
他手握八十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却又痛哭吐血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竟来自于一任将军之手?危及灭国,崇祯帝守不住国家,急命左良玉引兵救驾,左良玉却迟迟不肯,而令人倍感惊奇

他手握八十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却又痛哭吐血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竟来自于一任将军之手?危及灭国,崇祯帝守不住国家,急命左良玉引兵救驾,左良玉却迟迟不肯,而令人倍感惊奇的是,崇祯帝与国同亡之时,左良玉却是哭的最惨烈的一个,直至吐血三分而死。他究竟是忠臣还是佞臣,答案自在后世心中。 左良玉并非有如李广般扬名立万的存在,也未有让人瞠目结舌的军事才华。他的一生在胜败常有,时胜时败,他不是天赋极佳的军事将领,更多的是凭借对军事的热爱和经验,进退常有,连贬几级也有,而位极人臣也是崇祯帝对他的感激,手握八十万重兵,背负大明江山。当时崇祯快马加鞭求救,左良玉迟迟不肯出兵,许诺封侯加爵,侯爵世袭,甚至将印信交给左良玉的儿子,几乎将所有军队都送给左良玉,左良玉才计划出兵,但明朝气数已尽,李自成攻入北京,朱氏王朝在历史上落幕。 更有史实记载,左良玉骄横自傲,贪恋酒色钱财,心有反意,拥兵自重,此皆左良玉被后人所诟病的原因。但史学家对其评价还是毁誉参半,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有目共睹,是明王朝续上了寿命,但从他性格上的缺陷和造反上看,可能功不抵过。 左良玉出身卑贱,幼时便无父无母,寄人篱下只愿求得一口口粮。十二三岁之时被叔父驱逐,无处可去就选择了从军。本意只为了混口饭吃的他,竟意外地在多场战事中崭露头角,品级越来越高,官职越来越大,手下地兵将越来越多,但童年四处求生的生活,还是给他留下了无法遗忘的阴影。 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粮草才能发挥他的才能,也就是这个原因,他不是常胜将军。崇祯帝长久以来给左良玉的军队配备的军需十分豪华,所以在临近灭国时,他仍把握一支强大的军队。从他的性格上看,救援的风险性太大,搞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拥兵自重来的更保险,其实他的选择不难理解。 他是个粗人,没读过书,但他却是一个非常有义气的人。左良玉有一个一生尊敬的恩人,他是侯恂,「 ”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之父。侯恂在军队中发现了幼时的左良玉具有卓越的统领才华,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将领,不畏后果将左良玉推荐给皇帝,在与皇太极的战事中左良玉第一次以将领的身份统军率将,结果大获全胜,左良玉得胜回朝,一夜拜相,封授「 ”总兵官”,相当于大将军。在左良玉之后的人生中,侯恂也给予了重大的帮助,相对的,左良玉也为做了自己的回报。 左良玉在军事上的故事非常有趣。他是张献忠一身的梦魇,但一物降一物,李自成也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战胜的人,面对张献忠士气雄浑,百战百胜,面对李自成却屡战屡败,一见到李自成恨不得弃城而逃。更有趣的是崇祯帝对他的逃跑十分宽容,一概不论,甚至还不断给他加官进爵。 在战乱年代,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烈情怀固然值得敬佩,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左良玉拥兵自重固然是错误的,但他也是在明朝灭国后才起兵造反。也许,那句「 ”我负临侯”,负的不只是未能及时支援,还有未能复国之愿吧。临终一语便吐血而亡,他负的是什么,我们已无从知晓。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