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部历史剧 求武则天历史剧剧本
求武则天历史剧剧本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1](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曌,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生活在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本名武明,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
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
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
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其父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
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
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亦有记载说为‘见天子庸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
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
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
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
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永徽五年(654年)初,武则天生一女婴,唐高宗视她如掌上明珠。
有一天,王皇后独自前来探望女婴,等王皇后离去以后,武则天发现女婴已死。
唐高宗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
侍奉宫女都一致诉说王皇后刚刚离开此地,武则天便也痛哭流涕,乘机历数皇后的种种不端。
唐高宗听后深信不疑,认定女婴为王皇后所害,顿生废立之心,同时也想借废立皇后打击权臣。
于是,他便和武则天一起来到长孙无忌府第,藉饮宴刺探他的立场。
在饮宴期间,高宗先是把无忌的三个儿子拜为朝散大夫,又赐给了大量金银锦帛,接着再吐露打算废立皇后的心意。
但长孙无忌只是岔开话题,回避正式的表态。
唐高宗和武则天没有达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宫。
不久,武则天又指示她的母亲杨氏到无忌处说项,但却遭到无忌的严词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则天诅咒而死。
事泄之后,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将柳氏赶出宫中,而且还想把武则天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则天的消息后,勾结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则天为后的表章。
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
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
十一月初,武则天又派人将正被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杖,并割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让这两个泼妇的骨头醉死酒中。
”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
临死以前,萧淑妃大声骂道:“阿武妖精,竟惨毒至此!愿来世转生为猫,阿武为鼠,我要活活将她喉咙咬断。
”据说武则天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
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就常住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至此,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
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
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
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
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
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
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 (丧服)三 年 (过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 (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
”高宗诏皆施行之。
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上元二年 (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
太子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
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于太子弘,刚好太子弘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
武后怒,不久太子死于合璧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
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
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
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则天,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
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
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
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
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
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
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李贞子),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
豫州刺史越王(唐太宗之子)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
武后分遣丘神绩、魏崇裕击之。
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
这年命令僧怀义率领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费时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
共三层,上为圆盖,有九条龙作捧着的姿态。
上有铁凤,高一丈。
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
明堂既成,又命僧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建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
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
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
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武后想杀尽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
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武后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
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
”之语。
武后虽以官位收卖人心,然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
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
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
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今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
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
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
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
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
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同年九月,武则天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
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
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
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
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
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
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
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
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年)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
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睿宗)及庐陵王 (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使他可以继位为帝。
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
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
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
“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
圣历元年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
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
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
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
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
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
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
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编辑本段]后人对她的评价
无字碑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奖,角度也各不相同。
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奖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
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
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唐太宗年号)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
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
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
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
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
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
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
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
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
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他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
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
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
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
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客居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
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
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称为“男宠”),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现代著名风水命相大师陈帅佛认为: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
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
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
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
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
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
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