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保简介 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陈定秀简介
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陈定秀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陈定秀
出生地:昆山陈墓镇下塘街陈敦和里
出生日期:1900.5.29
性别:女
陈定秀她是从颜家巷走出去的
十九世末,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五四运动的新女性,“四公子”之一陈定秀。
陈定秀,小名,秀之。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农历五月初二)(1900.5.29)。生于昆山陈墓镇(今锦溪)下塘街陈敦和里。当时的陈家在镇上称得上是首富,书香门第,历代人文辈出,其曾祖父陈竺生(松瀛)为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其父陈百川(文海)也是饱读经书,满腹经纶,膝下多人出洋留学。
因此,《养素堂》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要受到教育,都得读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洋务运动给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也给悠闲宁静的江南小镇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乡镇间的一些有识之士,已渐渐感到宁静的田园阡陌并非是他们永远的乐土,于是纷纷离开乡土,进入城市,继而告别传统的私塾教育,为子女们寻找新式教育。在此潮流下,陈家在苏州颜家巷买了一处宽大的宅院。陈家的子女们也陆续来到苏州,被送到当时苏州城里有名的草桥中学,景海女中,振华女中,接受新式教育。清朝末年,废科举,学习外国的学制而兴办学校,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只许男子入学。后来又在都城及大城市各办一个女校,北京只有女子师范一所,该校附属国文专修科,是大学性质的,当时全国也只有这一个专修科。
(历史3xm.com.cn)陈定秀投身五四运动
陈定秀从小聪敏好学,江苏省立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从报纸上的广告得悉,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国文专修科招生。于是就报名去参加考试,后被江苏省教育厅保送入学。1917年秋,18岁的陈定秀在弟弟陈定达(陈三才1916年保送入清华学校)的陪同下亠起北上,赴北京西单石驸马大街红楼当了李大钊、胡适、陈中凡和鲁迅先生的学生。
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改为国文部。1922年,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鲁迅先生也开始到女师大任教。
当时的校长是方还(昆山人)。这个人思想比较陈腐、守旧,那时他已五十四岁。因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方校长把责任推到级任老师陈中凡身上,激起同学们的公愤,1919年6月29日召开驱方还会议,商讨驱方策略,起草驱方宣言和上教育部次长书,数方干涉本校同学“五四”游行等十大罪状,还将驱方宣言付印散发。方还知道后不敢到校。7月7日,教育部正式免方还职,委毛邦伟先生担任校长。毛还未到校就职,学生代表就到他家提出下学年希望聘请的教师,主要是李大钊老师和陈中凡老师。
由于这个转折点,使陈定秀等有机会参加五四运动的行列,从此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学的洗礼。1919年五四运动的第二天,上午上课,级任陈中凡老师在讲台上严肃地对同学们说:“五月一日和二日两天,开巴黎和会,日本人在会上横蛮无理的要求承继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拒绝出席和会”。这就激起了北京各大学学生的公愤。5月19日,北京全体学生大罢课……
陈定秀“四公子”与话剧先驱
五四运动后,她们班级出版了一本《文艺会刊》同学们都写了文章和诗歌在该刊上发表,当时影响最深的是苏梅(字雪林,居台湾,大学教授)《戏赠本级诸同学》长歌一首,其中一则涉及“四公子”:“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夜雨春雷茁新笋,霜天秋淮搏长风(黄英君自号亚洲少侠)。横渠(张雪聪)肃静伊川少(程俊英),晦庵(朱学静)从容阳明峭(王世瑛),闽水湘烟聚一堂,怪底文章尽清妙。”以诗句来形容“四公子”中定秀之美、庐隐之雄、世瑛之俏、俊英之少。陈定秀和俊英、庐隐、世瑛友善,四人志趣相投,学术相讨,生活相共,衣服相同,时人称为“四公子”。为表达她们的友谊,四人各做了一套式样、颜色、布料相同的衣裳:上面浅灰色的罩衫,下面黑色绸裙,裙子中间横一道二寸宽的彩色缎花边。
陈定秀在校时在《文艺会刊》上发表了《托尔斯泰之文学》、《吾国教育宗旨之商榷》、《周秦诸子学派述》等论文和《蔡孑民先生讲演“国之将来”》、《杜威博士演讲“教育哲学”》等笔记。以及撰写了一些诗篇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