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侯 春秋公侯曾为一头美发而死!中西历史中常见假发头套,背后竟隐藏着这些典故
春秋公侯曾为一头美发而死!中西历史中常见假发头套,背后竟隐藏着这些典故
趣谈中国假发簪金堆玉夸云髻—华丽发髻的真相
我们在中国古典绘画、雕塑上看见的那些美丽的发髻,其高耸、巨大绝不逊于日本的花魁,难道人人都能生来具有特别丰厚的发量,足以做出这样的发型?事实上,许多发髻可能都只是个有造型的假发头套而已。
古人使用假发的习惯,早在诗经里便有所表现。《诗经·鄘风· 君子偕老》中,描写了一位美若天仙的贵族夫人: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这首诗到底是赞美还是骂人,历来颇有争议,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不过诗中对这位超级美女的描写很有意思:“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髢,音“替”,就是假发的意思。说这美女一头秀发浓密如云,根本不屑用假发(髢)来装扮,这是天生丽质才有的本钱啊!
换句话说,那时的女性可能经常使用假发以增加发型的华丽度,头发多到能够“不屑髢也”反而十分少见,值得大书特书。
不过,虽然这首诗的女主角头发丰厚得无需使用假发包,但是她所戴的首饰本来就包含了假发。“副笄六珈”中的“副”,是一种用头发编织出来的假髻,乃是贵妇礼服的一部分;笄则是用来固定假髻用的发簪,簪头以玉为饰称为珈(字型便告诉我们是“加玉”啦)。隆重的假发造型,再插戴上六支玉饰的发簪,这是侯伯夫人的盛饰。除了副之外,礼制中贵妇的发饰还有编、次,也都是用假发做成的。
既然贵族妇女习惯用假发来增加发型之美,对头发的需求量自然不小。古代有一种刑罚称为“髡”,也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剃掉。囚犯被剪下来的头发就成了贵妇的装饰品。
春秋时的卫庄公还出现过一桩十分荒谬的事,说是“ 一顶假发引发的血案 ”也不为过:“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卫国的后庄公蒯聩因为看见戎州豪族己氏家的妇人头发很漂亮,竟然就派人去把她的头发强行剪下来,给自己的妻子做假发用。
后来蒯聩遭人攻打,逃跑时慌不择路,偏偏逃进了己氏家,就这样自投罗网,死在了对这件事深感不爽的己氏手中。这两位丈夫对美发的执着,真是让后人难以想像啊。

唐朝义髻盈尺高
到了唐朝,朝廷只有限制每一级命妇参加典礼时,发髻上所能使用的宝钿与花钗数目,倒是不再规定必须使用假发了。话虽如此,爱美的女性依然继续创造出各种奇特的发型以及相配的假髻,好把自己妆点得更加美丽,压倒群芳。假髻在唐朝时称为“义髻”,杨贵妃就是一个著名的义髻爱好者,把义髻当成首饰一样佩戴。安史之乱时皇室仓皇逃亡,杨贵妃死于乱兵之中,时人便作歌讽刺“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假发界的地球村
埃及
埃及人是最早使用假发的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假发,假发的材质有人发、羊毛或植物纤维,款式众多,有的贵族女性还会在假发上配戴内含香膏的锥状饰品,又美又香。在古埃及,除了贱民之外,无论男女都可以佩戴假发,只是配戴的款式会因社会阶级而有严格区别,可说是身分与权力的表征。
日本
日本使用假发的历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西元710-794年),最早是配合歌舞演出所用,后来渐渐普及于日常生活中,使用方式大抵可分为接发、接髻两种。如平安时代画像中常见的披垂曳地长发,很多就是在发尾另接发丝的结果;接髻的发型则是在前额或后脑接上发髻,至今在一些皇室大婚、文化仪典等场合仍能看到。
韩国
受到元朝的影响,韩国在高丽王朝时代(西元918-1392 年)开始盛行蒙古发型、服饰,并发展出名为“加髢”(髢,音“替”)的假髻,基本是将假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并依身分等级在发髻上点缀玉版、花簪等装饰。后来宫中甚至更发展出一种戴在加髢上的木头假髻,称为“举头美”。
欧洲(男子)
古埃及时代假发便已传到欧洲,但在中世纪时,受到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教廷认为假发是魔鬼的象征),假发一度式微,直到十六世纪才再次流行,并深受英、法王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男子必备的身分象征。从十八世纪开始,男子假发流行撒上斑白的香粉,并逐渐演变为法庭服饰,也就是现在还会看到的白色法官假发。
欧洲(女子)
欧洲男子戴假发的历史甚早,但女子戴假发的风气却要等到十八世纪才开始普及。一开始只是在真发上接上小绺假发,但随着洛可可美学兴起,法国宫廷女性开始戴上超大的假发发髻,并在发髻上加上羽毛、花束、小动物、甚至帆船模型,以致常被戏称为“ 移动的花园 ”。
清朝
清朝人也戴假发?你没听错,鼎鼎大名的“四爷”雍正皇帝就曾戴过。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透过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牵线下,康熙皇帝与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开启了一连串的文化交流,也将奢华的凡尔赛美学传入清宫,并在雍正皇帝的肖像画中留下趣味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