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助医疗保险 古代人真會玩保險,互助保險、社保、商保一個都不能少
古代人真會玩保險,互助保險、社保、商保一個都不能少
雖然現代保險制度起源於意大利,但是保險在咱們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萌芽了。
在《禮記·禮運》中有這麽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意思就是,讓老人能夠安享晚年,讓壯年能夠人盡其才,讓幼子能夠茁壯成長,讓沒有妻子的男人、沒有丈夫的女人、沒有父母的孤兒、沒有子女的獨老、身體不便的殘疾人,都能夠有所供養。
這不僅是古代,也是現代保險的核心思想。
在我國古代,早就已經建立起了初步的"民間互助+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的基礎架構。
01古代民間互助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村落,每隔幾年就會發生旱災導致歉收。村民在正常年份勤勞耕種,不愁生計。但是遇到旱災,生活就會陷入巨大的困境,甚至不少村民因此餓死。
於是,有智慧的長者給村長建議。在村裡建一個糧倉,以后豐收的年份,每家每戶都拿出一小部分米糧放入糧倉囤積起來。到了欠收的年份,村裡就打開糧倉供給村民口糧。從此以後,這個村裡幾乎就沒有再因為乾旱欠收而餓死的情況。
看到這個故事,是不是有點熟悉。這就是原始的"互助保險",跟現在的"相互寶"的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宗旨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 "耕三余一"的思想。《禮記·王製》中也提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意思就是耕種三年,積蓄一年的糧食。這就是面對對自然災害的"保險"意識。
另外,我國自古"尊老重賢",我們時常也在電視劇中看到,"賣身葬父"的橋段。可見喪葬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民間因此逐步發展出了名目繁多的喪葬互助組織,比如老人會、長壽會等等。加入組織的會員之間相互約定,會員本人或者其親人身故,由會員共同出資辦理喪葬。
即便是到了現在,有些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依然保留著這種喪葬互助。這也可以認為是現代人壽保險的雛形。
02古代社會保險
古代跟現代不同,現代人不缺吃穿,想的是怎麽豐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但是對於古代的老百姓來說,"養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朝廷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往往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所以古代政府開展的最重要的"社會保險",就是"賑災救濟制度"。
早在夏商時期,政府就已經有了備份倉儲的雛形,周朝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立了多級備份倉儲,戰國時期倉儲制度更為普遍化。再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延續並進化著這種倉儲制度。比如漢代的"常平倉"、隋朝的"義倉"、唐朝的"正倉"等等。
在洪荒年間,民不聊生的時候,政府的倉儲制度可以很好的解決老百姓的生計問題。這就是古代最重要的"社會保險"。
03古代商業保險
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光靠社保是不夠的。古代人雖然眼界不及現代人開闊,但是這個道理還是明白的。
所以,除了社保以外,古代社會也逐步發展起了"商業保險"。
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鏢局。其本質就是一種"財產保險"。
古代的物流沒有現代發達,商品貨物運輸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路途中的各類天災人禍也在所難免。商人們向鏢局繳納一定的押運費用,也就相當於購買了保險。鏢局收了"保費"後,負責押運貨物。如果路途中發生盜搶、災禍等導致貨物受損,則會進行賠償。
當然,古代鏢局的實力遠不如現代的保險公司。可想而知,古代的"跨區域貿易"風險是相當的高啊。
除了鏢局,古代還有一些商業組織,例如清朝末年鴨綠江上的"艚船公會"。
風調雨順對於內陸人民來說是豐收的保障,對於出海航運的船員和打魚為生的漁民來說,則是生命的考驗。所以,古代人對於"龍王"、"媽祖"有著極高的信仰。但是,光靠信仰是無法趨吉避凶的。
當時鴨綠江流域的艚船如果稍有疏忽,可能就是船毀人亡。而代理商、船商和船員之間並沒有現代的勞動保障關係,說白了就是"各安天命"。
於是,艚船公會就應運而生。只要會員繳納一定的會費,相當於是保費,就可以在船隻遇難後得到經濟補償。這可比求神拜佛有意義多了。
這樣的江運(海運)保險在國外也是早已有之,14世紀歐洲出現的海上保險就是現代保險制度的起源。
04後記
保險的思想早已流傳了千年之久。現代的保險制度也是在古代基礎上,不斷發展進化而來,是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保險幫助我們轉移風險的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可是,現在保險行業的一些問題,又讓買保險需要有移山填"坑"的精神,買完後還可能提心吊膽。
但話又說回來了,不買保險雖然不會踩別人的坑,但是又成了自己給自己挖坑。保險公司的坑還可以跨過去,但自己的坑該怎麽跨越呢?我們應該學習古代人對抗天災人禍的精神,遇到難題,迎難而上,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