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道教如何更好的发展 寇谦之简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生平

火烧 2022-03-07 22:22:29 1050
寇谦之简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生平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阎良区武屯乡境内)。少奉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于嵩山修道。北朝道教

寇谦之简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生平  

道教如何更好的发展 寇谦之简介 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寇谦之生平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阎良区武屯乡境内)。少奉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于嵩山修道。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他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授其《录图真经》,令其「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谦之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去除三张伪法,制订乐章,建立诵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亲至道场受菉,并建新天师道道场。>  寇谦之(公元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其父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其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  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随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天师道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世称寇天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