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 历史明人作文
历史明人作文
历史名人(1000字)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
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 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
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 旌旗明明, 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
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
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
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
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 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寥寥20宇把8位人们熟悉
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
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
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
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
《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
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
'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
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怎么办?李公朴教授给陈汝言献上一计,说:“要钱只有找徐悲鸿。他的画是热门,一匹‘马’就卖了500元。”陈汝言听后很高兴,因为他深知徐悲鸿的为人,也知道自抗战以来,徐悲鸿大师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德里、槟榔屿等地举办画展卖画的行情及他把画展收入捐献给离乡背井难民的义举。他想,只要这个小小书店徐悲鸿认为办得有价值,他就一定会慷慨解囊的。于是陈汝言便从沙坪坝过江来到江北盘溪找到徐悲鸿,大胆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悲鸿听完这个小同乡的坦诚之言,沉思片刻,用郑重的语气回答说:“你想办个出版社,我支持。我虽不是富翁,但出点钱是办得到的。不过要办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多出版些世界名著和国内的好作品。你回去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他们答应了再来找我要钱。”几天之后,陈汝言把编委会组织好了又来到盘溪,徐悲鸿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给陈汝言作开办费,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价钱。”不久,“正风出版社”就在沙坪坝正式开张了,出版了很多享誉文坛的世界名著和国内进步书籍,于是徐悲鸿赠“马”办书店的事迹便被传为佳话。
有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作文
林则徐 虎门硝烟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计民生.在如何对待鸦片偷运入口的重大问题上,清朝大部分官僚竟然主张弛禁,而湖广总督林则徐等则主张严谨,要求采取“法当从严”的手段来彻底解决鸦片所带来的恶劣影响.1838年十二月,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合作,采取了内外结合的办法禁绝鸦片.对内,查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严禁吸食;对外,谕令外国商人,将趸船上所存鸦片,造具清册,尽数缴官.并具结声明:“并具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则徐更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虽多方破坏与拖延,并煽动英美商人一起拒交鸦片.但这些破坏阴谋都一一被林则徐击败,最后不得不答允交出鸦片. 1839年6月3日起至23日止,林则徐亲率文武官员,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全部鸦片,当中销毁.硝烟的办法是开挖3个长宽各15丈的烟池,引入卤水,将鸦片切碎投入池中,再加石灰,使其不烧自燃,然后打开涵洞,让残渣全部流入大海,当天,广东人民,群情激动,拍手称快.虎门硝烟,成功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我家乡的历史名人作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寺就是我们家乡的名人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虽然白居易诗写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历经磨难。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
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诗人之一,我最喜欢他写的《卖炭翁》,他把人物描写的很仔细,把卖炭翁的悲惨和宦官的仗势欺人,都细致的汇成一篇文章,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我佩服白居易。,不但因为他的文采,他的勤奋也让我值得学习。
希望你们多多学习。虾米发表,谢谢!。
求几篇包含许多历史名人的作文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
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
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合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
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
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
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
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
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
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
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
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史无此事,仅以《三国演义》论)[编辑本段]什么叫华容道 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
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
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
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
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
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
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
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
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
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
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艾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
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 从先主就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