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胤䄉 胤禛,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

火烧 2021-06-27 18:13:00 1048
胤禛,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 ,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 ,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读?1、胤禔:yì tí 爱新觉罗·胤褆(1672年

胤禛,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读?

1、胤禔:yìn tí 爱新觉罗·胤褆(1672年-1735年),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

2、胤礽:yìn réng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3、胤祉:yìnzhǐ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4、胤禛:yìnzhēn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5、胤禩:yìnsì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6、胤禟:yìn táng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

7、胤䄉:yìn é 爱新觉罗·胤䄉(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

8、胤祥:yìn xiáng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9、胤禵:yìn tí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禵。

扩展资料:

从明代开始的皇帝为了避免自己的名字需要避讳,而给老百姓使用文字带来困扰,他们都会自己造一个字,一般来说是民间肯定不会用到的字。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 (拼音:yǔn )字,单单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将“胤”字还给了他这个终生对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清朝还经历了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子夺嫡

胤禛怎么读

yìn zhēn

雍正皇帝胤禛的真实性格是怎样的?

1、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明处一套暗里一套、外朝一套内廷一套。

2、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聪明,而是因为他性格的两面性。

3、胤禛在做皇子的时候,能够“掩短显长”:其长,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勉敬业;其短,残忍苛刻、猜忌多疑、虚伪急躁——虚伪造作将“残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盖,特别是把自己贪禄天位的想法隐藏起来。

4、所以在角逐皇位时,诸兄弟失败,而胤禛独胜。雍正的两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诀,也是他巩固皇位的法宝。

5、他在做皇帝时,极力表现出节俭、爱民,隐藏其奢靡、残忍。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刘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过人、勤奋、干练,亦为常人所难及。”

2、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南怀瑾说:“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

3、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胤禛的所有妃子的名字和来历?

皇后

1、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满洲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元配嫡后。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谥孝敬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祔葬泰陵。子一,皇长子弘晖,八岁殇。

2、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乾隆帝生母

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之女,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三岁入胤禛贝勒府,号格格。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时初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皇贵妃

1、敦肃皇贵妃,年妃

康熙四十八年左右,圣祖指配年遐龄幼女,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汉军镶黄旗,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贵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晋皇贵妃;二十三日薨。谥曰敦肃皇贵妃。祔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殇;女一,皇四女,亦殇。

2、纯悫皇贵妃

管领耿德金之女,康熙年间事世宗潜邸,为格格。雍正元年封裕嫔;晋裕妃。乾隆初,晋尊皇考裕贵妃时;晋尊皇考裕皇贵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谥曰纯悫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位诸妃上。子一,皇五子弘昼。

1、齐妃

知府李文熚之女。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齐妃。乾隆二年丁巳四月初七日薨。葬泰陵妃园寝。子三,弘昐、皇次子弘昀,殇;皇三子弘时。女一,皇次女,即和硕怀恪公主,嫁星德。

2、谦妃

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七年入宫,初为刘答应,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圆明园阿哥弘曕,即果恭亲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当时雍正已56岁,晚年得子,自然异常高兴,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晋封刘贵人为谦嫔,册封礼在第二年举行。乾隆即位后,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日诏封为谦妃,乾隆二年九月举行册封礼。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54岁。乾隆辍朝三日。谦妃金棺于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六日谦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宝顶在前排,纯悫皇贵妃之右。

3、宁妃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的女儿。汉军镶黄旗,出生年月不详,应是雍邸旧人,康熙四十二年南巡时曾御赐山阳知县武柱国(宁妃父)扇诗。雍正元年册封为宁嫔,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宁妃,葬清西陵泰陵妃园寝,葬礼同康熙朝良妃。

1、懋嫔

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懋(mào)嫔,宋氏,主事金柱女。雍正妃嫔。 康熙年间入宫,号格格。她应该是雍正帝最早的女人,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为刚17岁的雍正生了皇长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二女皆未逾月殇。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为懋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册封礼,卒于雍正八年九月。

由于当时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西陵泰妃园寝。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贵人

2、郭贵人

(?—1786年),雍正帝嫔妃之一。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宫。

3、李贵人,李氏

(?—1761年)李氏,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7年封李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4、安贵人

雍正时为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5、海贵人

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雍正三年八月封为常在,用其姓氏(海)作为封号。进宫后,无心争宠,居深宫十年。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生命垂危,又晋封为海贵人,不久雍正帝便驾崩。乾隆继位后,也有人称其为前朝贵人等,也没有尊谥。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园寝。

6、张贵人

(?—1735年),雍正帝妃嫔之一。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张贵人。即亡。张贵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后一位亲自进封的贵人。

胤䄉 胤禛,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么

7、老贵人

老贵人,葬于清东陵附近的苏麻喇姑的园寝内。关于她的身份至今学术界无解,但有两说

一说老贵人是雍正帝的妃子,老为姓氏,因为没有为雍正皇帝侍寝,所以没有入葬妃园寝。

二说那是康熙帝的贵人,雍正时加封的。

这是雍正元年的上谕: 朕奉皇太后懿旨,朕兄弟之母,当加意相待。朕念十二阿哥(允祹)之母(定妃万琉哈氏),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久列嫔位,今晋封为妃。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嫔(顺懿密妃王氏),亦晋封为妃。六公主(固伦纯悫公主)之母(通嫔那拉氏)应封为嫔。内有一常在,年已七旬,亦应封为贵人。

常在

1、那常在

(?~约1735),某氏,生年不详,为雍正嫔妃,出身低微,记载较少

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2、李常在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当李答应时深得雍正喜爱,慢慢的晋升常在,便失宠。

马常在, 生年不详,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八年正月晋为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季卒。她的棺椁在田村殡宫一放就是7年,无人理睬,被乾隆皇帝发现后,很是恼火,处罚了一大批官员! 四十年十月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3、春常在

为雍正常在,在已找到的清宫档案《宫中档簿》(雍正十三年十月)中已有春常在之名,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始终有春常在之名。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的《宫中档簿》缺失。但乾隆三十一年的《宫中档簿》中已不见春常在之名。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4、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

5、常常在

常常在(?—1732年),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清西陵之泰陵妃园寝。

6、顾常在

顾氏,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7、吉常在

雍正常在,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答应

1、苏答应

苏氏,雍正四年封苏答应,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英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2、汪答应

清雍正皇帝的答应,既女侍从。生卒年不详,而且未葬于园寝内。

3、德答应

雍正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4、伊格格

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5、张格格

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6、云惠

无位分,生卒年不详,未葬泰陵妃园寝,待考。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雍正皇帝是因积极经营争夺储位而登上皇位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胤礽再立后,为巩固储位又进行了一些非法活动,引起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以后不断有朝臣为他复位奔忙,均遭康熙帝处罚。胤礽被遗弃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却未令人替补,惹得诸皇子为之大动心机。

胤禩有资本,继续活动,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责。他的同伙胤禵“虚贤下士”,联络各方人士,“颇有所图”。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指挥两路清军入藏,送达赖六世至拉萨,驱逐了一度盘踞在西藏的准噶尔人的势力,稳定了西藏局势。

他的声誉日高,有可能成为储君。三皇子诚亲王胤祉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他也“希冀储位”,以至胤礽再废后,竟“以储君自命”。

扩展资料

康熙末年,大清帝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朝堂上自索额图明珠党争过后,朋党之气愈发严重,九子夺嫡导致结党之风更甚,凡事已不能秉公处理。

西北长期对准噶尔蒙古用兵导致国库早已空虚;地方士绅借天灾兼并土地、隐匿人口,贫富差距已然急剧扩大,盛世浮面下的危机早已呈现。

帝国的危机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但是长期在一线处理各类社会问题的雍正却深谙形势、充满忧患。早在23岁,他便跟随康熙皇帝检查京郊永定河工程质量,26岁又前去验收治理黄淮工程,一生治黄河、清查京、通两仓、整吏治,足迹遍步中华各地,深谙民间疾苦。

按现在的话来讲便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急难险重工作而养成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和务实不玩虚的工作思维也一直延续到雍正称帝之后。兴利除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便成为雍正一朝为政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雍正宵衣旰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在位一十三年间,他“凝坐殿堂,披览诸处奏章,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千数百言”,共处置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亲自朱批41600多件奏折,有的批语多达 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字数还多。

为充实国库,他严饬各省清查亏空、丈量土地,同时改革主佃关系,推行耗羡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为整顿吏治,他严厉打击朋党、压制清流,设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

为防止九子夺嫡事件重演,他建立秘密立储制度,一生打击亲兄弟、处置亲儿子,将皇权置于亲情之上。

整顿吏治,打击了天下的官员;充实国库,逼苦了天下的地主乡绅;压制清流,得罪了天下的读书士人;称亲弟弟为猪狗,将亲儿子削除宗籍,在家人中获得薄情寡义、冷酷无情之名。

官员恨他,亲人冷落他,士人骂他,国人不解他,曾静列他“谋父、逼母、贪财、好杀”等十罪,民间传他养血滴子嗜杀、被吕四娘飞刀割首级。

坐在军机处天天加班的雍正写了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正名,却也堵不住世人悠悠之口,心里的苦有谁知晓,这才叫“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胤禛是谁的儿子 是几阿哥

胤禛一般指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四阿哥)。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胤禛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扩展资料:

康熙的九个儿子:

1、胤褆,康熙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

2、胤礽,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生前颇受康熙宠爱,于是,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难产死后,万分悲痛中的康熙为了记住这个曾经深爱的女人,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将他和皇后的儿子立为太子。

3、胤祉,康熙第三子,胤祉文学、书法、骑射极为突出,备受康熙喜爱。他与太子胤礽关系密切。但随着太子之位被废,引发了成年皇子争储的激烈争斗,他们不顾手足之情的冷酷,让康熙心里倍感凄凉。

4、胤禛,四阿哥,雍正皇帝。

5、胤禩,康熙第八子,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

6、胤禟,康熙第九子。胤禟以一个储位之争的失败者著称于世,他善于经商,为其兄八皇子爱新觉罗胤禩夺嫡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他本人并不贪恋皇位,只是一直在支持八阿哥胤禩,属于八阿哥党。

7、胤䄉,康熙第十子,雍正二年,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胤䄉病死,年五十九岁。

8、胤祥,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与胤禛关系最亲密,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去世,时年45岁。

9、胤禵,康熙第十四子,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胤禵是八爷党重要成员,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乾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乾隆二十年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娶了几位皇后?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有两位皇后

一、册封皇后: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元配嫡后。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谥孝敬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祔葬泰陵。子一,皇长子弘晖,八岁殇。 二、追封皇后:孝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之女,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三岁入胤禛贝勒府,号格格。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时初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母以子贵,升为侧福晋。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爱新觉罗胤禛到底怎样当上皇上的?

爱新觉罗胤禛是通过康熙皇帝的传位当上皇帝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

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

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扩展资料:

康熙61年,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事件以康熙皇帝的驾崩画上了最后的休止符。这场闹剧始于中期,持续了整个康熙朝的后半段,令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最后竟然是闷声不响的四阿哥获得了皇位。

原来的太子和呼声最高的八阿哥,以及最后很有希望的十四阿哥全部落败,这点都出乎意料的。许多有关于清朝的故事和电视剧里,作者们也比较喜欢浓墨重彩的去描绘四阿哥在夺嫡事件中受到了许多委屈,憋屈的感受,但正是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卧薪尝胆,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现在清宫剧《步步惊心》、《宫》等等层出不穷,但请记住这些电视剧都是为了符合观众口味,拍得一波三折,不断加戏,制造悬念,甚至大多数都是偏离历史,所谓的野史吧,只能当做茶余饭后谈资,千万别当真哦。

也正是因为受这些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雍正帝在继承皇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们十分冷酷,甚至出现了大开杀戒的现象。那么历史上雍正究竟是否是这样,这就要从当时整体的政局来考虑,让他继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所以在雍正皇帝刚继位的时间,所有人都比较排斥他,更不要提与他并肩战斗的大臣与兄弟们了。真正能跟雍正皇帝称得上是朝中同盟的只有十三阿哥一人,其余要不是属于其他党派,或者是曾经康熙朝的旧臣,他们都不太习惯这位新继任的执政者的态度。

所以为了巩固皇位,权力在手中还没捂热的雍正皇帝根本不敢大声说话,在前期选择了联合众人平息事端的态度。所以历史中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想象的新皇帝一登基就开始大开杀戒的场面,也没有报复曾经和自己作对的敌人。

反而类似于康熙帝的几个儿子都获得了重用,不仅爵位提高了一个等级,手中的权力也扩大了,不过这种权力的增长不一定是实质性的,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权利。

在几年的维稳之后,朝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很少人再敢对雍正皇帝说不字,他所信任的人马也安插在了朝廷中各个的部门里面,层层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资料俩元: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名字(12)胤祉(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