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火烧 2022-05-09 12:25:15 1083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1.求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后答案历史3(具体参考资料见:/Article/ShowArticle.a ?ArticleID=118660)1.百家争鸣【学思之窗】1.这是体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1.求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后答案

历史3(具体参考资料见:/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660)1.百家争鸣【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题关键: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思路引领: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学习延伸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2.独尊儒术【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二、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3.宋明理学 【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

2.岳麓版历史必修3课后练习题

太长了打不下啦,你吧你Q给我我发给你吧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第1课◆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解析与探究 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

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自我测评 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孑L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学在官府”有所变化。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解析与探究 儒家思想所讨论的哲学命题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在社会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儒学成为显学。

◆自我测评 1.(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张:“仁政”学说、尊王贱霸、“民贵君轻说”、人性本善说、“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要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2)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尚力”“节用”“节葬”。 (3)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4)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5)兵家。主要代表有吴起和孙膑。

吴起具有“文德”与“武备”兼备的战略思想,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吴子》一书中。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其军事思想经过后学的整理,编为《孙膑兵法》一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3课◆解析与探究汉初经济凋敝残破,统治者只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秩序,因此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时汉济恢复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诸多社才能缓和社会矛盾问题已经有了经济基础,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思想必然要发生变化。

◆自我测评1.(1)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1)董仲舒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

3.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

中国的资产阶级最早是从近代出现的黄宗羲是明朝人 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 君主专制显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他虽然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害处 但却没有提出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 因此他不能代表资产阶级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 他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一个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 广大的土地需要有一个强势的领导者才能不断生产出足够的粮食 因此在当时 君主专制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C项完全正确 而A项与题干无关 韩非子肯定是地主阶级代表 但黄宗羲你既不能说他的农民阶级 也不能说他是地主阶级 所以不选A。

4.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

中国的资产阶级最早是从近代出现的

黄宗羲是明朝人 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 君主专制显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他虽然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害处 但却没有提出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 因此他不能代表资产阶级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 他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一个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 广大的土地需要有一个强势的领导者才能不断生产出足够的粮食 因此在当时 君主专制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C项完全正确 而A项与题干无关 韩非子肯定是地主阶级代表 但黄宗羲你既不能说他的农民阶级 也不能说他是地主阶级 所以不选A

5.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

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

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形成过程: (1)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4、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