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有几多年历史 南雄有多年历史

火烧 2021-09-28 19:56:42 1044
南雄有多年历史 1.南雄珠玑巷历史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 “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 “沙

南雄有多年历史  

1.南雄珠玑巷历史

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明朝有几多年历史 南雄有多年历史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 “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 “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2.广东南雄最出名的历史是什么

ph率红五军占领南雄城 1929年5月20日,按照红五军军委和湘赣特委共同确定的“向外发展,在发展中巩固苏区”的方针,ph、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和王佐特务营共千余人,离开井冈山,转战湘东、粤北。

红五军首先攻占了湘东的酃县、桂东等地,筹措了一批现款和物资。接着又攻占了粤北仁化县城口,缴获枪械200余支、子弹3万余发,筹款3万元。

然后经仁化县长江、扶溪,准备攻占仁化县城,后来得知南雄没有国民党正规军的防守,只有民团、警卫队等地方武装,战斗力不强,于是决定改为奔袭南雄,并立即向南雄进发。 红五军经过仁化的闻韶、南雄的百顺、苍石,于6月1日下午抵达南雄县城。

国民党南雄县长方新听说红军来了,吓得惊慌失措,急忙剃须化装逃跑,民团、警卫队亦闻风而逃。红五军没有经过大的战斗,就顺利地占领了南雄城。

中共南雄县委得知红五军来南雄的消息后,率领游击队攻打了坪岗、里溪、水口一路的民团,然后,进城与红五军会合。 红五军进南雄城后,分别住在上武庙(现八一路小学)、下武庙(现人民医院门诊部)等处。

住下之后就开展宣传工作,在下武庙门前、孔圣庙(现南雄市政府)、福音堂(现南雄中医院)门口等处召开群众大会,由中共南雄县委委员周群标主持大会,ph、滕代远在会上讲了话,着重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以及革命事业必胜的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欺压群众和地主豪绅剥削贫苦农民的罪行。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 红五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买卖公平,为群众所称赞。

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罪恶滔天的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就坚决打击。他们根据南雄地下党提供的情况和群众的要求,镇压了国民党南雄县党部执行委员、县警察署训导董芳辉,县政府科长粱绍恒,土豪劣绅钟荣伟、刘伯陶等;烧毁了国民党南雄县署;没收了四家与反动官吏串通一气,欺压群众的商号的财物,分给贫苦群众;还打开监狱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和革命群众。

南雄的地下党和游击队,在县城协助红五军发动群众,筹款、购物。红五军在南雄住了五天,筹款3万多元,因地方反动武装早已闻风逃匿,只缴获枪械300支左右。

他们将筹得的款项在南雄购买了大批药品、食盐和布匹,还集中全城的缝衣工人赶做了一千多套灰布军装,充实了部队的供给。 6月5日,红五军离开南雄城,向江西崇义转移。

红五军来到南雄,对南雄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作了具体的指导,促进了南雄革命武装的发展,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为在暴动失败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重迫害的革命人民增添了斗争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油山根据地的创建。 2010年五月六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南雄为“中央苏区县” ,标志着恢复了南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

3.广东南雄市的历史谁知道,有几大旅游景点,主要生产那些特产,珠玑

历史: 南雄春秋时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为南野县,三国时属吴国南野县卢陵郡。

唐光宅元年(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在浈昌县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庆十二年改为直隶南雄州。

民国时改为南雄县,隶属广东省。 1996年6月17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6]46号)撤销南雄县,设立南雄市。

旅游: 南雄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岭南第一关”——梅关,自唐代名相张九龄奉旨开凿驿道后,成为岭南通往中原之要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不朽诗篇《梅岭三章》也诞生于此;闻名海内外的珠玑巷一度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聚居地和众多广府人及海外赤子的发祥地,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对岭南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位于市区的三影古塔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宋塔,至今雄姿犹存;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其中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正实施开发、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苍石寨自然风光旅游区,景色怡人。

特产: 南雄烟叶 北山竹笋 银 杏 金友香米 油山香菇 板鸭 高山油茶 腐竹 南亩凉果 梅岭鹅王目前巷内有20个左右的姓氏祠堂。

4.南雄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罗凯燊

南雄得名有其历史演变过程。

南雄县境,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属豫章郡之南野县,三国属吴之始兴郡始兴县,南北朝时虽州郡多次变易,而始兴县属不变。唐武则天当政之光宅元年(684年),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二乡划出另置浈昌县,为南雄县建置之始。浈昌因境内之浈水、昌水而得名。

公元917年,刘龑割据岭南,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浈昌县属南汉,位于南汉东北边陲,为南汉东北大门。因此,刘龑对浈昌特别重视。乾亨四年(920)年,刘龑为加强边防,图谋向赣南闽南发展,把浈昌县从韶州府划出,另置雄州,辖浈昌县。

刘龑为何定名为雄州?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浈昌县当时所处之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自唐光宅元年设置浈昌县至南汉200多年,浈昌县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梅关古道已成为南北交通重要孔道,浈昌县城亦已成为岭南重镇之一。旧志称浈昌县形势为“粤海咽喉,京华屏障”“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刘龑立国之前,曾与其兄刘隐在浈昌一带作战,击败虔州卢光稠,取得韶州地盘。刘龑深知浈昌战略地位,雄踞南汉边陲,举足轻重,因而取名雄州。这也反映了他图谋 向赣南、闽南发展的雄心。再一个因素是刘龑很讲究名字的兆头,他自己的名字就因取好兆头而改了三次。本来他叫刘岩,后改刘陟,取高升之意。当了南汉王后,听说他的皇宫里出现白龙,又把名字改为刘龑,并改元为白龙。他死前病重,胡僧说他的名字不利,于是自己生造了一个“龑”字,改名刘龑,意谓飞龙在天。所以,他置雄州时对州名也是很讲究的。雄州是取“雄踞边陲,护国安邦”的意思。既不失雄州所处经济军事地位,又符合刘龑的愿望.同年,刘龑还把兴王府(即广州)所属之浈阳县划出设置英州(即今之英德市)。一个英州一个雄州,合起来有“英雄”之意,这就更好地说明刘龑的用意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抗击契丹,在瓦桥关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即诏令把瓦桥关改为雄州。这样,中国几乎在同个时代出现了两个雄州,一在河北,一在广东。可是在那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谁也管不了谁,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在开宝四年(971年)宋师南下克复雄州后,才下诏把雄州改为南雄州,以别于河北的雄州。南雄州领浈昌、始兴两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为避仁宗名祯的讳,改浈昌为保昌。

此后,南雄州的境域基本不变,元时改为南雄路,明改为南雄府,清嘉庆又改为直隶南雄州,裁去保昌县,中国民国元年(1912年)撤州,改为南雄县

5.广东省南雄市属于哪个市

属于韶关市。

南雄,广东省辖县级市,韶关市代管,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全市总面积2326.18平方公里,辖17个镇、1个街道,市人民政府驻雄州街道,户籍人口48万。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

扩展资料

南雄市位于大庾岭南麓,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东连江西省信丰县,北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东南界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四周群山环抱,中为丘陵。东西极限84公里,南北极限52公里。全市面积2316.4平方公里。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是远古时代恐龙的故乡。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内联珠三角,外接湘赣,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广东的北大门、内地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韶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18218.06平方千米,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2个县级市、1个自治县,2018年户籍人口为336.6万人。

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林业生态市和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韶关有2100多年的城建历史,被誉为“岭南名郡”, 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丹霞世界遗产地,禅宗文化的祖庭、盛唐贤相九龄故里 ,dz元帅祖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广府文化的发祥地 ,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客家民系聚居地。

韶关历代名人辈出,有侯安都、张九龄、余靖等杰出人物。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韶关

6.韶关以前的历史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

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

当时仍未不置县。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

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二晋因之。

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

南朝170年间(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

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

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 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 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

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六县。

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

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 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

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东布政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

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

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先后设北行署(后改粤北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于韶关市。北江行署辖于21个县一市(现市区,市辖县和清远、佛岗、新丰、花县、从化、河源、龙川、和平)。

韶关专署辖19县一市;韶关行署辖15县一市(现市区和市辖县及清远、佛岗、新丰),后新丰划归广州。1977年1月,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