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能成功 诸葛亮明知魏强蜀弱,为何还要北伐?真正原因隐藏在《出师表》中
诸葛亮明知魏强蜀弱,为何还要北伐?真正原因隐藏在《出师表》中
东汉末年,一大批英雄豪杰崭露头角,各方势力相互角逐,给后世人留下许多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董卓横行霸道时,袁绍、曹操及孙坚等人抱团取暖,组成十八路诸联军讨伐董卓,刘备虽然也主动加入,但那时的他身边只有关羽和张飞两位结拜兄弟,跟其他诸侯相比实在太寒酸。
风云巨变的三国,刘备以极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越败越勇,最终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刘备成功的道路非常曲折,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勇敢面对挫折与苦难,招揽很多仁人志士,其中包括奇才诸葛亮。
若没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刘备不可能成就帝业;没有刘备的知人善任,诸葛亮也很难发挥才智,群臣二人密不可分。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被东吴占领,这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随后又遭遇夷陵之战的惨败,原本发展势头还算不错的蜀国,顿时陷入重重危机。
城池丢了可以再夺回,人才缺失成了蜀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年威震四方的五虎将,只剩下日渐年迈的赵子龙一人,上的了台面的谋臣几乎没有,况且刘禅太年轻,所有重担都落在丞相诸葛亮肩上。刘备去世五年后,诸葛亮毅然决然出师北伐,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难道看不清魏强蜀弱的形势吗?
对于天下大势,诸葛亮心里比谁都清楚,蜀国实力不仅远不如曹魏,甚至跟东吴相比都有不小差距。既然如此,为何他不继续休养生息,反而逆势而为,非要主动招惹强大的曹魏呢?不是他穷兵黩武,真正原因隐藏在《出师表》中。
此处所说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写于公元228年的《后出师表》,并非那篇《前出师表》,他解释了北伐的三个原因。首先,诸葛亮告诉刘禅:“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直接把先帝刘备搬出来,大家都知道,刘备的最大心愿就是恢复汉室。

或许刘禅缺乏进取心,一心想过安稳太平的日子,觉得地盘小点没关系,压根没想过一统天下。诸葛亮不同,跟着刘备征战四方,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若不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心里肯定非常自责,甚至死不瞑目。
其次,诸葛亮根据搜集的情报,掌握了曹魏的大致情况:今贼(曹魏)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后出师表》写于第二次北伐前夕,当时曹魏边关也不太平,西平郡麴英起兵反叛,而且跟东吴之间摩擦不断,对于蜀国是绝佳的机会,不能眼睁睁错过这次机会。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蜀国不主动出击,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曹魏,一旦腾出手来,就会大兵压境,到时候蜀国没有好日子过,哭都找不到地方。诸葛亮的原话是:“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以当时的情况,以攻为守才是最正确选择,否则只能坐以待毙,所以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并非穷兵黩武,而是权衡利弊后的抉择。
你认为,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多次北伐,蜀国是能延续更久,还是会提前灭亡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出师表》
相关文章
-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能成功 诸葛亮的后半生为什么要不断北伐直到生命终结
- 夷陵之战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参加 诸葛亮首次北伐败得多惨?失去街亭、折损赵云等11员大将
-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马谡?诸葛亮为何杀马谡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宁愿累死 也要坚持北伐?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铁了心要北伐?北伐的意义何在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揭秘: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
-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两次没去祁山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诸葛亮北伐 揭秘: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何对郝昭束手无策?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在三足鼎立后急着北伐是为了转移蜀国的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