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概念是什么 一些研究历史和哲学的人为什么都痴迷于先秦时期的文明
一些研究历史和哲学的人为什么都痴迷于先秦时期的文明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
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史称"百家争鸣"。
春秋以前的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
夏商贵族食禄制度缺乏记载,难以详悉。
不过他们各有一定数量土地,食土地收入是肯定的。
西周、春秋时,周王室有土地方千里。
诸侯、卿、大夫、士亦各以等级占有土地。
春秋时"大国之师,一旅之田"。
一旅为五百人,每人耕田百亩,卿的禄田约为五万亩。
《孟子·万章下》有"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的说法,实际情况大概不可能这样整齐。
除无限期占有土地之外,商周贵族还往往获得定期占有土地的权益。
春秋时,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逐渐实行谷禄制。
如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
至战国,各侯国普遍施行谷禄制。
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
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
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
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
战国时期,王室勋贵,除任官职有俸禄外,还有封邑;国王王后的宠幸,有的也有封邑。
齐国孟尝君任相国,继承其父封地,"封万户于薛"。

吕不韦于秦庄襄王元年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还"食蓝田十二县"。
楚顷襄王的宠臣有川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
秦庄襄王王后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与山阳地,又以河西(今陕西、山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为毐国。
但这时的封君,一般只食封邑租税,不得占有土地人民,封君制为分封制形式的残留。
先秦时为官府服务者只受廪食的待遇。
如医者按治疗效果领取不等的食粮。
乐工及百工亦有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