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宗罪前传关系图 心理学论十宗罪的关系
心理学论十宗罪的关系
心理学论十宗罪的关系
由于眼下新兴文学的主力是网路小说以及泛武侠小说,很多读者对目前国内新兴的一种小说题材——刑侦类知之甚少又或者看过却不知从何说起。本人不才,虽涉猎不多,终究有话可说。不如就在网路上目前对此类书目评定未曾形成一定之规的今天,从个人的角度结合已有评价标准对目前很火的三部刑侦类小说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
在评价之前,我有必要强调一下我的评价标准,欢迎有不同意见者与我多做交流。
愚以为刑侦类小说最关键的评价标准是其内容本身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吸引人得程度的优劣。
所以我列出了刑侦悬疑类小说评价的几大要素,欢迎书友们参与讨论指正。
另,本标准仅适用于评价此类小说中与案件有重要联络的部分,其他部分不予评价。
0.设定
〇破案手段的特殊性
①破案人员的破案手段
②作者对该破案手段的了解程度
③作者描述的真实程度
④作者描述的详细程度(详细要恰到好处,不等于囉嗦)
⑤技能与技能的分配
1.案件剧情
①案件的完整性(案发、侦查、推理、破案等步骤,可根据型别的不同增删,但本身逻辑必须完整)
②破案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方法可以各异,逻辑必须严谨,严禁开上帝视角)
②.③破案人员运用其破案手段的频率和巧度
②.⑤破案关键点
③作案手法
④作案动机(包括嫌疑人和被害人的故事等等)
⑤与其他案子的关联性
⑥犯罪现场
⑦案件的典型性和新奇性
2.人物
①人物塑造
②人物关系
③人物冲突的合理性(作案动机奇葩的绝对要扣分,但有的动机不是你随便说奇葩就奇葩的)
④人证
⑤人物的典型性
3.布局
①.故事外的布局
②.故事本身的布局
③.段落的布局
4.文笔
①文笔的华丽程度
②文笔的熨帖程度
③文笔的工整程度(语病与表述不清扣分,破案过程表述不清扣到死)
④文笔的剧情承载力
⑤词汇的积累量(尤其指近义词)
以上四个要素以及第零要素,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因为第零要素为小说成立的前提和亮点所在,故地位特殊。
先要说的是《尸语者》,这部作品是由一位资深法医结合专业知识和已有案件创作而成的系列作品,最初发表在天涯,原名叫做《鬼手佛心》。目前《尸语者》系列已经出版三部,分别为《尸语者》、《无声的证词》与《第十一根手指》。笔者不愿意多说这部书取得的成绩,但是很愿意扯一扯这部作品取得成绩的原因。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当今这个x而优则出书的社会,一位法医出书并不是难以想象的事,但是作品火爆还需要市场迎合,前段时间兴起的国外和香港的法医影视作品(其实国内的《少年包青天》、《重案六组》等刑侦题材电视剧也对这类小说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无疑为尸语者系列带来了潜在的消费人群。
在尸语者的第一部中作者为大家呈现了二十个短小的故事,从主角成为法医开始说起,用简单的案子来铺设背景,从最简单的判断死亡时间开始让读者熟悉法医的办案过程,一点点的深入叙述法医学知识,既显得高阶专业,又避免了读者因为行文太过专业而放弃阅读,可以说为后续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中作者尝试了新的写作方式,用一个连续杀人案串联多个无关联的故事,创作篇幅也有加长,这无疑意味着案件难度的提升和更多法医专业的办案手法的呈现,频频出镜的痕迹鉴定员和随之而来的痕迹鉴定知识也成为此系列令人称道的亮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案的破获,以凶手患有逆向射精疾病来当做最后悬念,不免有点小看读者智商,或者说作者也想不出其他的点子,但这一点可以说是国内悬疑推理小说的通病,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可以说从前两部作品的步调可以看出,接下来的作品将会是精彩的。
然而第三部却让人略有失望,不知道是创作周期的原因还是作者受困于笔力于和构思力的关系,第三部的作品除了依旧强大的法医学基础之外几乎可谓是漏洞百出,至少也是槽点满满。首先是对节奏的掌握,按理说前两部进行了如此铺垫之后尸语者的读者群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医学知识基础,至少也对于基本的问题有了了解。对于尸斑、斗拳状等问题完全可以一笔带过,至少也该根据案件具体需要尽可能的少说(新知识展开的部分不算)。可是作者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并不愿意这样做,而是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叙说。
举个例子,单就焚烧尸体的“斗拳状”来说,第三部中出现的两个焚烧尸体的案件尸体都成斗拳状态,(可以说尸体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被烧后都将呈斗拳状态,简单点说就是烧“抽了”)虽然第二个案件的“斗拳状”因为尸体曾被装进拉杆箱而显得鸡肋,但很明显这一特殊的现象无助于破案,更和“生活反应”无关。如果说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还有普及知识的意义,后面赘叙则毫无意义。(更有趣的是,两次提问斗拳状是不是生活反应的居然是同一个人,可以想见后面的作品如果再出现焚尸案件也许此君还要再次发问。)
其次就是案件的漏洞和毫无新意,可以说《尸语者》系列的案子较之《十宗罪》系列所谓的大案要案来说并没有显得很重口,尤其第一部很多都是普通的案子,法医知识的描述才是让普通的案子变得不普通的着色笔。然而一味的突出法医的作用,难免让案件侦破本身出现漏洞。第三部中一个扛人抛尸案发生在芦苇荡中,泥地里一定会留下脚印,人体的重量完全可以通过脚印的深浅来判断,可是痕迹鉴定员毫无作为,只会给法医打打下手,难免让人失望。当然,不排除现场存在其他情况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真是这样,也只能证明作者的描述存在漏洞,让读者往其他的地方去联想。不过,真相还是趋向于笔者所说的前者。
第三部中最大的败笔是同样串联故事的主线案件,犯罪分子用法医手法掏出多名死者完整内脏器官,又在最后一名死者身上留下主角的精斑来嫁祸主角,然而真相大白时却发现犯罪分子不过是上一部主线案件已伏法的犯罪分子的遗孀。而她的职业是护士,掏器官的手法是在网上自学而成。这样的解释即便可以说通,又怎么能让读者满意?笔者认为,真正的破解悬念应该是让读者认为凶手就该是他,而不是让读者觉得凶手只好是他。这才是这类悬疑小说真正的精髓所在,这一点来说,不论是尸语者还是国产的悬疑推理小说,要走的路都还很长。
就尸语者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读者圈子内较为受追捧,然而始终相对小众,而作者想要写出更加优质的作品从而让更多人关注,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故事的可阅读性,普通的小说可以通过提升文笔来一定程度的弥补剧情的不足,反之亦可。而尸语者系列则需要通过更加专业和精深的法医知识来弥补故事性的不足和文笔的稚嫩,最好是一边继续能介绍之前很少介绍到的或是没介绍到的较浅显的知识,一边拔高加深,走“高大上”路线,这是它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有人会问,专业精深的法医知识不是会让文章变得更加艰涩么,如何增加故事的阅读性?首先,尸语者这个系列已经有了前三部的基础,后续的作品如果仍旧停留在这个层面是很难再吸引读者的,而大部分读者的知识积累也足以让他们接受更加新鲜深入的知识和内容。其次,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是专业的东西,对那些非专业人士的吸引力就越大,精深的法医学知识,对部分小白读者的吸引力简直是致命的。而这种不明觉厉的东西在汉语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偏偏又不会造成太大的阅读障碍,这就使得很多明明对此一无所知的读者对其趋之若鹜。但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必要的注解还是不能少的,至于如何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具体的案子上,就要靠作者的构思和积累了。
二、增加主线剧情的构思。二三两部已经让那名犯罪分子和他的老婆全部落网了,据我所知他老婆那有钱的爹也是植物人了,他的儿子是个婴儿而且也已经死了,也就是说这家人死绝了,那么后面故事就应该与这些人和事无关了,希望作者可以走出自己制造的思维牢笼,重新审视人物关系和故事设定,多参考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和真实发生的大案要案,构思出一个相对完成精巧的故事,至少精巧度不能低于第二部的主线故事,不然阅读体验又会大打折扣。
与《尸语者》系列用专业知识撑起来的高大上相比,《心理罪》系列虽然也是靠专业知识镇场的作品,但是由于心理画像学较之法医学更加不为人知,其专业知识却更加容易叙述和被人理解,再加上雷米在书中通过案件的分析、故事的发展和深入不停的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剖析以及借主人公之口对人性做出较为深刻的解读,使这一些列的故事更加的深刻和接地气,也更加接近其他各型别的小说作品。
心理罪与尸语者的最大不同还在于故事的结构,尸语者的故事虽然从第二部开始有了一个主线,但仍是以单独的故事为主体,所谓的主线故事只是一个暂时无法处理的案子,是扎在主人公心里的一根刺,这根刺扎在那让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在分析每一个新遇到的案子时都努力找寻找拔掉那根刺的方法和灵感,最终找到真相,这个结构无疑是适合尸语者的。而心理罪的主人公在每一部中都只在解决一个案子,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警察,却是案件的核心,他可以最大程度的参与案件之中,这是尸语者系列主人公无法做到的,法医的工作毕竟有限,很多案子法医甚至帮不上忙,这也注定尸语者无法或者说很难成为长篇小说。
心理罪的主人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但他却是不情愿的走上了个人英雄的路,从《第七个读者》到《画像》再到《城市之光》,主人公的成长之路可谓坎坷不堪,所欲凶徒莫不是因为他而滥杀无辜,让他颇有些“天煞孤星”的感觉。他不杀伯仁,甚至不怨伯仁,伯仁还是因他而死了,这也间接导致了主人公后期自我毁灭意识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尸语者的第三部主线剧情就有意无意的在往心理罪的模式上靠拢,即凶手冲著主人公而来,滥杀无辜后被揭发。不过无论是构思上还是篇幅上老秦较之雷米都还是有较大差距,哪怕是秦明被凶手嫁祸也显得有些不痛不痒,让读者的代入感大打折扣,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问题,心理罪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主人公身边,死者很多都是与主人公有关的人,而他优良的职业素养和敏感的神经又让他能很快的意识到案件的性质,于是故事开始变得紧凑起来,气氛也烘托得不错。尸语者中看似复仇,实则和主人公关系不大,以至于直到发现自己的精斑前主角都不知道这事和他有关。另外这也许也和法医淡定的性格和高冷的职业外表脱不了干系,而且这也与该书中一贯的叙述风格相一致,我就不妄自评判了。
从心理罪的五部曲来看,雷米是一个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的人,也是一个较为重视因果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处理问题一般较为谨慎,写作的情节也很少出现跳脱的问题,除非遇到解不开的死结,不会有什么突破下限的雷人情节出现。这点从一开始就表现在了主人公的设定上。主人公方木在《第七个读者》中第一次出现时不过是一个对心理学一知半解却有某种天赋和敏锐感知的大学生,然而人生遭遇重大变故,室友成了连环杀手,被害人有自己的同寝兄弟,一起抽菸的好哥们,还有来不及表白的心上人。这一方面说明了凶手的扭曲,而另一方面,却是方木的自作聪明为凶手提供了作案目标,知道真相的方木只好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且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于是在第二部《画像》中,成为研究生的方木除了钻研心理学小有成就并偶尔帮助警方破案之外,为人一直低调或者说自卑,不敢于他人多做接触。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有一定的道理,当邰伟将他的优秀表现公之于众后,果然为他引来了另一个丧心病狂的对手——孙普。可以说雷米对人物关系的构思并没有什么新意,孙普是方木的师兄,但是却因为盲目相信自己的专业而诱供导致冤案,于是他从警界新星跌落成了一名大学图书馆老师,这样的经让孙普憎恨上了同样研究画像学却受人尊敬崇拜的师弟。这样的关系再平常不过,但人与人的关系无外乎那么些种,而小说的优劣也并不是靠奇葩复杂难以想象的人物关系来决定的。最终方木成功的走到了孙普面前,然而这时他已经失去了很多,许多无辜的人丢掉了生命,这其中又有他室友的女友和他的恩师,可孙普这样一个狂傲的人却告诉方木他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伪装成精神病人来逃脱法律的制裁,怒火中烧的方木则通过伪装成正当防卫设计将孙普击毙。方木在结局中也终于解开心结将过去暂时抛下。
至此所有情节设定均有前情可寻,杀人犯不是一个突然蹦出来的疯子,主人公也不是一个天生开挂的变态,这样的逻辑性在国内的写作环境中是十分可贵的,与此相比,《尸语者》的主人公也是从小法医做起,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介绍法医知识由浅入深,主人公的水平的提升也有一个过程,前期一直靠师傅提点的他到第三部中已经可以完全独当一面,让师傅去打酱油了。这两种设定可以说是相通的,也是成功的。而《十宗罪》为了直接开始特案组的查案之旅,四个人的设定简直如同从天上掉下来一样不知所云,除了画龙在《罪全书》中已经出现过,是个武警教官之外(实际上《罪全书》中对画龙的设定也是一笔带过),其他人的天赋基本就是嘴炮而出,梁教授,看名字就知道了,苏眉会计算机,包斩更是扯上了天,包拯的后代,鼻子好使,于是一个特案组就成了。四个没有故事从天而降的开挂者组成的一个小队,故事的代入感如何已经不用我说了。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如果非要写这样的四个人,他们的设定又有什么好写的?其实完全没有,想写不如去写番外。于是与其说蜘蛛在设定上失败,不如说他的创作的故事整个就很失败。
有了前两部的铺垫,雷米开始在第三部《教化场》中加入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虽然接地气的属性依旧不减(心理学毕竟与法医学这种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所区别),但也显得高大上了起来。同时,雷米也不再满足于单线的故事情节,开始尝试从教化场、天使堂与警方三线发展,而这三线又相互交错,让人眼花缭乱却实在是乱中有序。教化场是一次变了质的心理实验,代表了人内心的罪恶,天使堂却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孤儿院,而这它们的缔造者却是同一个人,隐隐透出的真相所带来的强烈对比和冲击让人深思。而雷米将心理剧完美的嵌入进教化场真正的幕后黑手杨锦程博士用心理学知识医治好了丢失枪械的警察和教化场受害者用残忍手段杀害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的自愿者以寻求心理治疗这两个情节之中, 让故事变得更加饱满和充实同时也为剧情高潮处埋下一处伏笔,即同杨锦程如出一辙的心理剧手法是谁教给教化场那一干人等的?
然而情节的饱满和人物的丰富也注定了主人公发挥的空间开始变得狭窄起来,这一部中方木起到的作用似乎除了追踪教化场凶犯和推动情节外没有什么了,虽然依旧重要非常,却缺少了决定性的转折。这一部也是方木个人英雄主义被压抑得最严重的一部,杨锦程的强大和周老师的死让方木心灰意冷,他干不掉杨锦程,也没必要干掉他,于是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不过雷米似乎并不想让因果报应在故事里终止,两个版本的结局都让杨锦程死在了疏于管教的儿子的枪口下。而这贯穿全系列的因果报应则是心理罪探讨的终极话题的一部分。
从《暗河》开始,雷米为了提高全书的立意与核心思想,开始探讨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方木的老搭档邢志森的女儿遇害,邢志森本人也背上了杀人嫌疑,一瞬间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那张黑暗的大网向下压来,直压得心怀正义的人喘不过气,这是谁都不能相信的时候,于是方木再度成为了他心中正想成为的孤胆英雄。创作模式上,《暗河》依旧保留了心理罪系列所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用一场十分精彩的测谎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手法上,《暗河》放弃了《教化场》的多线描写,仍旧才用相对单一的线路手法,一点点解开了这张黑色大网的一角,然而向外望去,却是更加黑暗的天空。于是方木脑中的美帝思维再度复苏,可是由于前半段作者渲染或者说是过分渲染了幕后黑手的滔天威能,高潮处方木设计让黑暗势力的两方就这么乖乖火并的情节就显得略微有些突兀甚至是不合理,内涵上去了,却牺牲了情节,让人遗憾。然而虽然这一情节处理欠妥,但是在这不合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事的片段却又十分紧凑合理,主角在此基础上做的一切心理战的准备都充分精准得像一场yy,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强大,哪怕故事有破绽,也可以用后面的出彩情节让读者忽略或者忘掉它。
《城市之光》从立意来看就是雷米酝酿已久的一部作品,前面几部中他通过方木的手除去了一个个作恶多端却又能逃脱于法律制裁的人,读者拍手叫好的同时也恨不得冲上去补上几枪,然而这种托于英雄的全民审判和量刑却是一颗埋在城市中的定时炸弹,于是雷米设计了江亚这样一位表面上亦正亦邪的角色,他用前面几部被作者不突出的展现了的因果报应理论将那城市中一个个道德出现问题的人(请允许我这样说)用报应一般的仪式杀害,这个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读者如书中的市民一般拍手称快,然而笔锋一转,这束笼罩城市的光却没有带来人们所预料和期盼的社会和谐,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丑恶无限的放大,这样的光是不被人们所需要的,这样的所谓因果报应也不该被人们所推崇。于是雷米让方木在最需要化身佐罗的时候牺牲自己成为证据将这位城市之光送上了法庭,交给法律去审判,实现主人公超我和本我的统一。前半本情节的铺设可谓恰到好处,哪怕在这样一个读者已经聪明到可以猜到很多故事结局的时代,这样的故事还是充满了吸引力,也许能看完它本身就有一种满足感。
可是后半本雷米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个大的情节硬伤,较之《暗河》似乎更为严重,首先是江亚这样的城市之光是由谁造就的问题,按照我前面所列举的雷米思维,一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过程应该是会在书中有所交代的,江亚不会无缘无故的发光,而这光的来源,雷米选择了孙普的女友魏巍。虽然这要仍旧比《第十一根手指》中的主线剧情要高明的许多,但后者毕竟不是以情节见长的作品,雷米在创作大纲的时候似乎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让孙普这个方木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死而复生”,让江亚的设定变得多了一丝生硬,孙普的女友释放了江亚心中的恶和伪善,表面上看去十分顺理成章,但实际上仍然逃不了“只好是你”的通病。其次就是方木未婚妻廖亚凡的死亡,江亚误以为方木最爱的人是廖亚凡,又因为变成植物人的魏巍的“消失”而认为是方木将她如何了,就杀死了廖亚凡。我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在哪里,江亚何以癫狂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在魏巍“生死未卜”时就妄下断言并施以报复?是对自己犯罪手法的自信还是对失去爱人的恐惧?或者说魏巍真的是江亚的精神寄托?说到底怎么感觉都是因为廖亚凡必须死,她不死方木就不会看清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就没有了一个宣泄自己自我毁灭情绪的触发点。而江亚也必须被拉下神坛,不杀掉一个真正完全无辜的人他就永远是某些人心中不灭的光。所以廖亚凡死在了江亚手里,而这应该是倒推而出的情节,是逆向的思考方式,这样思考出来的情节就难怪显得生硬和不知所谓。顺便提一下,魏巍装植物人装了半年,平时一动不动,何以突然下床就健步如飞?她的肌肉没有萎缩吗?她没有感到头晕和乏力并失去方向感、走路不稳吗?既然是推理悬疑向的小说,是否每一个细节都该尽量考虑周全?还是说因为廖亚凡必须死,方木必须不在场,而江亚必须杀死廖亚凡,理由又必须是魏巍,所以魏巍就果断地站起来拐跑了方木呢?
心理罪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就是它的人物利用率,实在是高的出奇,主要人物要么是主线事件的密切参与者,要么是与方木内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人,还有一部分人同时扮演了这两个角色,他们是犯罪分子、与方木熟识被害人们和为了真相牺牲的对方木重要的人。但有时候过分追求人物利用率并不是好事,反而更加会让人生出“只好是他”的感觉(这已经是我在文中第三次提到“只好是他”了)。
心理罪系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单就故事的精巧程度和作品的火爆程度它都是比尸语者系列强上许多的,至于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只能说这两部作品不是一个型别。尸语者专业性强,但文笔和故事本身的设计相对来说更加稚嫩一些,却还有提高的空间足以令人期待。心理罪兼顾专业与通俗,用较为严密紧凑的故事情节与深刻的内涵和新奇的心理学知识取胜。这可以说两部小说都是刑侦小说这一大类中较为优秀的作品,然而我通过调查百指的资料发现,近些年来国内最火热的刑侦类小说居然不是这两本之一,而可以说是蜘蛛的《十宗罪》。
类似心理罪,十宗罪的小说
犯罪心理档案 尸语者 死亡通知书 罪之断章
望采纳 谢谢
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科学体系,心理学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犯罪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求一本像《犯罪心理学档案》、《十宗罪》型别的书!
《第七个读者》《教化场》《心理罪》--作者:雷米 推理悬疑 诡案组也很好 望采纳
求十宗罪的txt
亲~小说已上传附件啦~~(^o^)/~~
亲~撒娇打滚求采纳呀~~o(≧v≦)o~~
亲~收拾收拾快采纳啦~~{{{(>_<)}}}~~
亲~热烈欢迎下次求助我~~(╯3╰)~~
亲~你就从了我吧~~╮(╯▽╰)╭~~
有类似于十宗罪,心理罪的犯罪小说吗
这两本书本身就不是一种型别的吧,十宗罪是短篇集,其风格较为简单直接,类似于记录。心理罪是系列长篇小说,偏重于犯罪心理侧写和对于犯罪心理的探讨。
十宗罪的作者还有本罪全书,心理罪的作者还有本殉罪者,可以看看。
另外,安利一些国内优秀的推理作品。
雷米:《心理罪系列》《殉罪者》
周浩晖:《邪恶催眠师系列》《死亡通知单系列》
宁航一:《十四分之一》《超禁忌游戏》
陆秋槎:《元年春之祭》《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庄秦:《望天树杀人事件》《木头人》
大袖遮天:《香血》《死亡阶梯》
段一:《鸦雀无声:双生镇杀人事件》
午晔:《罪恶天使》
鬼马星:《迷宫蛛系列》《简东平系列》《莫兰系列》《民国往事系列》
暗地妖娆:《塔罗女神探系列》
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切的心理学都有着其宗教信仰的基础,因为宗教会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

有没有类似十宗罪,心理罪的小说
法医秦明写的《尸语者》《第十一根手指》这些都很好看,而且作者是法医,对于相关知识很严谨
看《十宗罪》的人什么心理?
我说一下我的感受。
本人偏爱恐怖惊悚,其原因不外乎和普通青年(或者2B青年)一样,寻求刺激。看过心理学上的分析,具体忘了,大致指的的是人们喜欢看恐怖片的矛盾心理。
再说一下《十宗罪》,我是碰巧在论坛上看到的连载,当时没指出是小说,标题为“中国十大被掩盖的变态杀人案件”,确实很吸引我这种好奇心较强的2B青年,但是到案件后期小说的痕迹就比较重了,这时我也就放弃了。因为不喜欢中式的恐怖灵异小说。(后来发现灵异只是书中的角色撒的谎,没有伪科学的存在)
后来又看到《十宗罪》火了起来,随便一看竟然就是那篇帖子的原作,又看了下介绍,说所有案件都是经真实事件改编。这无疑吸引了我。我也曾在网上查过,确实有那些案件的痕迹,但有些极为简略带过,资料什么的完全不详细。
这样才带着好奇的心理看完了全书。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书中既有推理,又有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光辉的赞扬,阴暗的揭露,也有留给读者的谜团。
lz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尽量白天看吧,有些yy起来确实有些可怕。
我一直觉得最恐怖的不是鬼,不是灵异,而是人。
类似于十宗罪、诡案组、心理罪的小说
里面有好多,自己看看吧。只有一分是外国,我现在才看到,你不要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