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二数学上册课本内容 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谁能给我

火烧 2022-03-30 03:58:13 1077
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谁能给我 课 题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日 期 2004-2-19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重点难点分析

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谁能给我  

课 题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日 期 2004-2-19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金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 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不能跳出教材看到社会和生活,要求举例总是在想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符号和模型;对于身边出现的一些符号和模型却又是不理解它的真正涵义。

1、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型和符号在生活、学习中建立和作用,所以除了书本提到的例子以外,可以再举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

2、关于“课后练习2”,学生画出来的模型有很多问题,如分子间的空隙都一样大,分子的密集程度没有变化。

所以这道题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课 题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日 期 2004-2-21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初二数学上册课本内容 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谁能给我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

(资料打印)

【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

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

【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

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

【补充】

对于物质的微粒构成,学生充满了好奇。

虽然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提出来,值得肯定。

关于原子的质量大小,虽然做了实验,也作了解释,但还是一路感慨:怎么这么小呀!

本节内容分2课时。

第1课时上到P7不同种类的物质。

第2课时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和粒子的大小和质量。

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用球棒模型来帮助理解。

因为作业本及课后的练习有较多是书本上没有讲到的,所以在课堂上略作补充。

课 题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日 期 2004-3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

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

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

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

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录 关于同位素原子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课外安排了一个探究作业:上网查找同位素原子的应用,再在课上交流。

在课上对于阅读材料的讲解,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科学真奇妙。

本节内容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重点介绍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模型建立的历程,体验科学家提出假设、建立模型、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第2课时:揭开原子核的秘密;第3课时: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第4课时:带电的原子--离子和本节内容的简单小结和复习、练习。

一下子在本节内容中出现很多概念,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安排半节课左右的时间来温习。

学生分组实验:估算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该实验只是讲了思路,而没进行实验。

课 题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日 期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析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

【新授】

一、元素的种类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举例: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举例:二氧化碳、水等。

【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

【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

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原来元素就像音乐的音符一样,可以组成无数种物质。

特别是碳、氢、氧三种元素就能构成上百万种物质。

本节内容2课时。

第1课时讲元素的种类,包括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阅读材料。

第2课时讲元素的分类和人体与各元素的关系。

元素名称的读法需要注意,很多学生会读别字。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符号;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及探究活动。

元素符号的记忆及书写要求提早开始。

并在课堂上进行过关默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