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泾路 白莲泾历史
白莲泾历史
1. 花木街道的历史沿革
花木之名,因种植花草树木历史悠久而得名。其地原为凌家花园,为清代一凌姓富商所建。
花木乡境地,唐宋时属华亭县长人乡,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上海县长人乡,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属于南汇县,为南汇县张江区北蔡乡所辖。1950年6月,从南汇县划属川沙县。1959年5月,建立林家人民公社。同年9月改名为花木人民公社。自此出现“花木”一名。1984年置乡,1995年建镇。1997年,面积12.6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龙王庙、蔡家、花木、龙沟、潘桥、同乐、勤农、界沟、建国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000年,撤销花木镇、严桥镇,设立新的花木镇。2001年,撤销钦洋镇、花木镇,设立新的花木镇。2006年7月17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撤销花木镇,设立花木街道。
花木集镇原名龙王庙镇,为原花木乡党政机关所在地,为南北向对面街。郁家浜咸塘浜在乡境东北交汇,向西经白莲泾达黄浦江。镇上有造纸机械厂、卫生院、中心小学等单位,镇西有上海联合化工厂、淮海制药厂等市属厂。近年在老街东首建成商业新街。古龙王庙在镇南,始建年代缺考,1959年部分庙房拆建为花木中心校。
2. 黄浦江历史
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
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
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
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
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
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黄浦江(Huangpu Jiang)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3县及闵行、徐汇、卢湾、南市、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9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长113.4公里。
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 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
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以航运功能为主,江面宽约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浅处水深9.1米。黄浦江航道从吴淞口至松浦大桥一段可通万吨级轮,松浦大桥至毛竹港可通1000吨级轮,龙华港以下两岸均为装卸区,龙华港以上局部有浅滩。
上海市60%以上输入货物和98%以上外贸物资均由此航道出入,客运线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 三林塘港(Sanlinta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
东起浦东新区与南汇县界,往西经杨思港入黄浦江。因横贯三林镇境,故称三林塘。
长约8公里。河宽6~10米,水深0.8~1.8米。
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黄浦江,后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经人工开凿,改往西北入新泾港,新泾港同时改称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000公顷。
下横泾(Xiaheng Jing) 位于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俞泾塘,往东流经法华桥、新寺,与南沙港、南竹港、南横泾相交,东至庙泾港。
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30余公顷。
大治河(Dazhi He) 位于闵行区南部、南汇县中部。是上海市于1977~1979年期间开挖的人工河道。
取拨乱反正加强国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黄浦江,经闸港、鲁汇、宣桥,并与泰青港、奉新港、浦东运河、泐马河、五尺沟、白龙港、随塘河等交汇,东入东海。
长36公里,河宽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宽64米。
具有航运、灌溉、纳潮泄洪、排涝调蓄、冲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1万公顷。
大蒸港(Dazheng G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青浦县南部。又名大蒸塘。
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起松江县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以西圆泄泾,东迄浙江省界红旗塘。
流经青浦县蒸淀、小蒸及松江县新浜等镇。长10.2公里。
底高-3~-4米。为六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只。
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小涞港(Xiaolai Gang) 位于青浦县、松江县、闵行区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龙塘。
长约8公里。原名小来浦,一作小涞浦。
历史上以竹冈塘与蒲汇塘交汇处以北称小涞浦。 上横泾(Shangheng Jing) 位于金山县东部、奉贤县西南部。
西起万担塘,往东与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经胡桥、柘林等镇。
长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200余公顷。
上澳塘港(Shang,aotang Gang) 位于徐汇区西部。南起漕河泾港,往北经漕宝路三号桥、上澳塘,入蒲汇塘。
长约2公里。可通行10~15吨级小船。
川杨河(Chuanyang He)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西起黄浦江,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长江口。
长约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开挖而。
3. 洋泾街道的沧海桑田
浦东,东临东海,北扼长江,西靠黄浦江,南接芦潮港。她是由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海浪的顶托下由西向东逐渐堆积而成,是水网交叉的鱼米之乡。
洋径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唐代中叶已经成陆。至宋、元时期,海岸线已延伸至老护塘(旧捍海塘)一线,外侧的八团(川沙城东)九团,即下沙第三盐场,庆宁寺以东地区即当时的南跄盐场。自明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开凿范家浜使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后,这里成为浦东临海的一块小三角,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网密布,地面高程在32米至4米之间,又因受海洋气候影响,四季分明,空气湿润,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3摄氏度,较市区略低,年平均无霜期在227天左右。明弘治《上海县志》对这里的地理形势曾作如下描述:“虽濒海而广原腴壤,尽境皆然,极目万顷,莫有旷土”,“故元史称为濒海重地。前志谓无深山茂林之阻,虽号泽国之乡而平畴沃野居多。况多依洋海,北枕吴淞,又天下之所闻也,言形胜者莫强矣”。由此说明,明代这地区已是边防重地,渔米之乡。
在沧海变桑田的过程中,上海黄浦江水系形成古八泾。古八泾中流经浦东地区的有两条,一条是洋泾,亦称东洋径浜;另一条是流经浦东中部的白莲泾。
古时洋泾被黄浦江隔开,分为东段与西段。浦西河段称西洋泾浜,浦东河段称东洋泾浜。
历史上的西洋泾浜,是从黄浦江边流经现四川路、河南路等地到周径(今西藏中路一带)的一条河道,洪边为河滩农田。随着两岸住房陆续兴建,人口大量增加,商贾云集,西洋泾浜水日趋污浊,且阻碍交通,有碍卫生。1914年,英法租界当局开始填浜筑路,1915年底建成的道路也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
浦东的东洋泾浜从黄浦江边向东流经庄家宅、盛家行等十多个自然村,最后导人洋泾镇地区的洋泾港。清乾隆期间,浜不仅能通船,而且对沿江地区居民点的形成,对农田灌溉等起过很大的作用。庄家宅的村民还在河上架起桥梁,称庄家桥。到清末东洋泾浜西端从淤浅到完全湮没,湮没的河道后被填埋筑路。源深路以东的洋泾浜东段又称定水浜,也因年久失疏,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淤塞,后在市政建设中被填埋掉。定水浜边原有一条以浜取名的定水路,洋泾镇区内还设立过定水路居委会,居委会旁有一所定水路小学。
除了西洋泾浜、东洋泾浜,实际上还有第三条以洋泾为名的河道,这就是洋泾港。流经洋泾镇的洋泾港,又称北洋泾浜。洋泾地名由此而来,洋泾古镇也因难而得名。
洋泾港自黄浦口至浦东大道七号桥,向南流经套闸、洋泾镇桥、南洋泾桥,又南过杨高路9号桥,注入华漕达,稍曲转接三八河,全长42公里。洋泾港支流有定水浜、荻柴浜、二塘浜、中漕浜等。荻柴浜位于浦东地区西部,它西起洋泾港,东流经经南、仁和、朱湾、高庙4村后,途经金桥、张桥,注人马家浜,全长4公里,河面宽12米,形成于明代。由于浜内多生荻草,故名荻柴浜。
1951年水利部门全面疏浚洋泾港,1969年建洋泾套闸及防洪墙,并加深河床,此后灌溉面积为15341公顷,排水面积为 19343公顷,可通行 40吨位船只,常年吞吐量为23吨左右,是浦东地区西部主要河道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洋泾港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治理的河道焕然一新,古镇洋径也旧貌换新颜。洋径港这条历史河道在新形势下展现出新的活力,为浦东的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4. 世博会到今年已经几年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已先后举办过40届。
上海是第41届
世界博览会(综合性世博会)一览表
1851 伦敦世界博览会
1853 纽约世界博览会
1855 巴黎世界博览会
1862 伦敦世界博览会
1867 巴黎世界博览会
1873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1876 费城世界博览会
1878 巴黎世界博览会
1889 巴黎世界博览会
1893 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1900 巴黎世界博览会
1904 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1915 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
1926 费城世界博览会
1930 列日产业科学世界博览会
1933-34 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1935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1937 巴黎世界博览会
1939-40 纽约世界博览会
1939 金门世界博览会
1958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1962 西雅图21世纪世界博览会
1964-65 纽约世界博览会
1967 蒙持利尔世界博览会
1970 日本世界博览会
1975 冲绳海洋博览会
1982 诺克斯威廉国际能源博览会
1984 新奥尔良国际河川博览会
1985 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
1986 温哥华国际交通博览会
1988 布里斯班国际休闲博览会
1990 国际花与绿博览会
1992 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

1992 热那亚国际船舶与海洋博览会
1993 大田国际博览会
1998 里斯本国际博览会
2000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2005 爱知世界博览会
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
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
5. 第一次世博会为什么能在英国举办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
此前,欧洲各国举办工业博览会已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宣传新产品。1761年英国首次举办了仅有两周但非常成功的工业展览会;1828年至1845年,英国在国内组织过多次类似博览会的一些尝试;1849年,英国在伯明翰第一次为展览设计建造临时场馆。频频举办的工业博览会也使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世界各国参与的博览会。
成立于1754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历来承担国家展览会的组织工作,担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的阿尔伯特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他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1847、1848年的工业博览会。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酝酿筹划规模更大的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提出要求“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要求能在伦敦海德公园中找到最好的展览场地,以举办一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阿尔伯特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