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韩愈介绍 韩愈的历史
韩愈的历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
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有《昌黎先生集》。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简称《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首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骊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
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于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
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生新出奇。
他说自己是"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这意思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把写诗放在复兴儒学、倡导古文之后以外,或许还有游戏文字之意。
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显示才学。
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

他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长篇叙事法度,炼字艺术,以及"以文为诗"的风格,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对宋诗颇有影响,严羽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实可从韩愈这里找到一些原因。
韩愈是李白、杜甫之后最早将李杜并尊的人之一,他在《调张籍》诗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