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皇帝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怎样来的??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怎样来的??
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姓记载并记入历史的太监是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
太监也称宦官,指中国古代被割去睾丸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
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
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竖刁,或作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
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宦官。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
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
但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扩展资料:
太监介绍: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
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
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
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
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
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在明朝,宫廷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钦天监是管理气象天气的部门,上林苑监是管理畜牧种植的部门。
除外三监外,有内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这内十二监都是有宦官管理。
所谓监就相当于宦官的部门和职责,十二监总领事叫做提督太监,十二监里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监,太监位居四品。

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冯保,刘瑾,魏忠贤都是司礼监。
太监旧称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
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太监,于京中也称宦官、公公、寺人、内官、内侍、中官、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
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京中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中国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