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业夫人是谁 北宋“杨家将”第一大将杨业,虽没多少知识,却忠烈武勇善用智谋
北宋“杨家将”第一大将杨业,虽没多少知识,却忠烈武勇善用智谋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杨业,历史 上著名的“杨家将”的第一代大将。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是后汉麟州刺史。杨业性格倜傥豪侠,擅长骑马射箭,特别爱好打猎,每次打猎获取的猎物都比别人多。
他曾经和伙伴们说:“将来我要是当将军带兵打仗,也能像用鹰犬捕捉野鸡兔子那么容易!”杨业二十岁时在刘崇部下,作战果敢骁勇,屡立战功,人们称赞他为“无敌”将军,升为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宗久闻他的大名,很想得到这员良将。攻打太原的时候,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了,杨业兀自据城苦战。直到刘继元奉宋太宗之命去招降他,他才向北方拜了两拜,大恸一场,脱下盔甲,来参见新主子。
太宗很高兴,授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后又授他郑州刺史。考虑到他擅长边防站,又调他任代州驻泊兵马都部署,起行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很优厚的财宝。
雍熙三年,官军大举北征,由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任云应路行营部署,命杨业任他的副将。
同时命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选和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担任监军。北征大军一气攻下了云、应、寰、朔四州。
不久太宗下诏把这四州的百姓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的部队保护内迁。当时契丹国母萧太后亲征,领兵十几万,又夺回了寰州。
在这种形势下“移民”,实在太危险,但“圣旨”必须执行,于是杨业与潘美、王洗、刘文裕计议道:“现在辽兵人多气盛,不可和他们正面接战。
再说目前朝廷只命令我们内迁几个州的百姓,我们从代州领兵出大石路,先派人秘密通知云、朔两州的守将,待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让云州的民众先出动。
我们驻扎在应州,契丹一定来争,这时让朔州的百姓出动,进人石碣谷。同时派一千强弩手埋伏在谷口,再用步兵在中路接应断后,这样三州的百姓就万无一失了。”
监军王铣反对,监军刘文裕也赞成王洗的意见。杨业坚决反对。王洗讥讽说:“杨将军一向号称无敌,现在见到敌人却兜圈子不敢接战,莫非是有别的打算吗?”
王洗的讥讽使杨业感到刺痛、憋气,他一时失去了大将应有的沉着和镇定,愤慨地说:“我们现在是带兵打仗的,我不是个人怕死,只是因眼下形势对我军不利,如果打硬仗,只能叫士兵白白地送死,不会立功的!现在你竟拿怕死指责我,我就给你们当个带头人!”
出发的时候,杨业流着泪对主帅潘美说:“这一仗一定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本来该死的。皇上不杀我,却叫我掌握兵权当统帅。
这次我不是放着敌人不打,而是想瞅准有利的战机,立功报国。现在王洗既然以逃避敌人来责备我,我就先你们一步死在敌人手里!”
他指着陈家谷口说:“你们在这里布置步兵和弓弩手,作为左右翼来支援我;待到我引敌到这里,就射住追敌,再出步兵夹击敌人、接应我们。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将无一生还!”
分手后,潘美和王洗领着部下在谷口布了阵。从寅时等到巳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以为契丹败逃了,王铣想和杨业争功,于是指挥部队撤离谷口,潘美竞听之任之。
当他们向西南走出二十来里时,听说杨业打了败仗,也不回去救援,反而指挥部队赶紧退走了。杨业率领着残部且战且走,从中午打到日落,好不容易退到陈家谷口。
一看竟没有一兵一卒来接应,杨业不由得捶胸大哭,只得率领将土们又杀人敌阵,儿子延玉和士兵们全部牺牲了,杨业浑身几十处创伤,又亲手杀死百十个敌军,最后因战马负伤不能走动,被敌人擒住了。
杨业长叹道:“皇上待我恩遇优厚,我只想能打退敌军、扞卫边疆,报答皇帝,结果受到奸臣的逼迫,打了败仗,我还有什么脸活下去呢?”他拒绝进食,加上身负重伤,三天便牺牲了。
杨业被俘前,部队还剩一百多人时,他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不必和我一起牺牲,应该活着回去,也可以向皇帝报告战场真相。”壮士们感动得哭了起来,但谁也不肯走。
淄川刺史王贵,一气杀死几十个敌人,壮烈牺牲,其他将士也都力战至死。一支骁勇善战的常胜军,却被刚愎自用的政客逼迫走上失败的道路,以致全军覆没!
杨业虽没有多少书本知识,但他忠烈武勇,有军事天才,善用智谋。进行战斗训练时,他能和士卒同甘共苦。
严冬里,别人都穿毛毡衣服,而他在露天里处理军务,却只穿着丝绵祆,也不用火堆火盆,侍者冻得腿脚不灵,摔倒在地,而杨业神色平和,没有怕冷的样子。
他治理地方,政策措施简明易行,对部下宽厚有恩。这些优秀的性格品德,使他赢得了将土地拥藏,使他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杨业带出了一个良好的门风,他的儿子杨延昭等和孙子杨文广以及女眷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边关将领。这个边关将领世家,威镇西北,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和牺牲,千百年来,“杨家将”一直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作者介绍:我是“阔腿裤哭了”,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历史!
契丹(28)刺史(7)谷口(1)